纪实小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建设纪实短篇小说(十一)
更新时间:2021-01-29 22:27:44 来源: 作者: 浏览:5520次 评论:0条
导读:文艺宣传来自建设一线——金继龙口述人民渠七期建设 金继龙:时新生团文艺宣传队队员口述时间:2020.1.16口述地点:鲁班水库管理站家属院采访人:袁欢 我叫金继龙,当年下乡在三台县新生区断石公社7大队7小队当知青,1973年初,被大队上派到人民渠七期德阳段工地修..
文艺宣传来自建设一线
——金继龙口述人民渠七期建设
金继龙:时新生团文艺宣传队队员
口述时间:2020.1.16
口述地点:鲁班水库管理站家属院
采访人:袁欢
我叫金继龙,当年下乡在三台县新生区断石公社7大队7小队当知青,1973年初,被大队上派到人民渠七期德阳段工地修渠当民工。因为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所以就得听贫下中农的安排,就得去修人民渠。
老实说,修人民渠是很苦很累的事情,尤其是我们这些城里的娃儿,从小就没吃过好多苦,一到农村就开哭。但是没办法,当年的国家和社会大形势就那样,哭也没用,只好硬撑起走。好在当年修人民渠的人很多,渐渐的的也就习惯了,同一个连的民工晓得我是知青,都很照顾我,所以,苦点累点也不那么计较,忍忍就过去了。后来,因为我是初中生,又有点文艺细胞,不久就调到人民渠新生团宣传队当队员了,为工地民工及当地的老百姓做些慰问演出,并在团部做政工和宣传鼓动工作。人民渠七期德阳段修好后,又继续弄到鲁班水库工地上干。
当时文艺宣传队的日常工作,除了慰问演出外,还得参加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修补施工道路,下基层连队帮民工打石头、抬石头、运石头,为地质钻探队挖槽滩,打砰锤等等,当时叫做体验生活,也就是要通过体验生活,创作出体现民工生活的文艺节目。宣传队的演出,主要是以表演说唱为主,加上些舞蹈、小品、快板,方言剧、乐器演奏等些节目,也就是说以民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表扬水利工地上的好人好事为主。
当时的生活,跟民工也是一样的,要统一过军队建制那样的集体生活。自己从生产队转粮来,每月30斤,工地上吃大伙食团,出工记工分,回生产队参加分配,营里只给补助,每天六毛钱半斤粮。住呢,就在工地附近,借住当地老百姓的房子,当然不是好房子了,要么是偏偏房子,要么是屋檐下边,要么就是街沿边边,弄个能遮雨的盖盖,围个挡风的棚棚,在里头随便搭个地铺,铺上几捆麦草谷草,再铺上席子铺盖就住下了。这还不算啥,有好些民工,比我们还艰苦的,找不到住地,只得把床铺搭在猪圈上、牛圈里。那个艰苦样儿,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也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三台人硬是就把那个人民渠和鲁班水库修出来了,真是愚公移山不简单!
宣传队的平时训练,跟军队没两样,一大早就集体起床集合,点了名就开始训练。训练当然就是在野外,等于说天不见亮,就要起来吊嗓子、压腿,做各种各样基本功训练。吃了早饭后,就开始排练节目,创作有新节目的,就个人背台词,编动作,然后就合练。如果一个革命文艺节目成熟了,就开始彩排,彩排觉得不满意,就须重新修改,修改过后又合练,合练满意了就现过现拿出去汇报表演。当然啰,队里除了有那么一两个才子,他们按团部要求创作节目以外,队里还要求每个队员,各人表演啥子也要各人搞创作,要不断有新节目才行,所以队员们都要去人民渠工地劳动以体验真实生活,从而找准典型和创作灵感。
当时,也还有四川省舞蹈艺校(前身叫舞蹈艺术学校),和四川省川剧学校,以及县川剧团、文工团、县文化馆的老师们,经常到工地上来培训我们,主要是培训歌舞、曲艺、器乐和写作那些基本功。我们是有演出任务就参加演出,没有演出任务就排练节目。演出呢,哪里有任务就哪里去,一般呢就是会议演出,然后就是工地上的慰问演出,并没有固定次数和固定的时间,随时安排随时演。演出就更没有固定的舞台,农民住家户的院坝里可以演,工地上也可以演出,只要有个坪坪,有个坝坝,摆开战场就可以演。
文艺宣传队不光搞宣传搞演出,还得给团里当突击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半夜三更来了施工任务,都要立马起床集合上战场。比如说半夜三更,给工地运输材料的汽车在土石公路上陷到坑里了,就得号令我们赶去推汽车;地质钻探队钻探机的钻头卡起不转了,井架子移位拉不动了,都要召集我们半夜三更赶过去帮忙取钻头、拉井架、打砰锤。
另外就是呢,好几年过年,我们这些队员都全体回不了家,一是当时有两三年,县指挥部号召工地不放假,要过革命化春节,那我们上工地的慰问演出活动,就一天从早上排到晚黑,演一场又换一个地方接到演,根本休息不了。二是即便有几年放假了,又因为工地有留守民工嘛,就又得安排到下面去下慰问演出。三是一到春节,团里每年还要安排我们回区里,向家乡父老汇报演出那么一两场。所以说,在我的记忆中,从参加新生团文艺宣传队,过年前后,除了觉得自己该瞅准演出空隙回家看下父母以外,基本上就没回过家。
我当时参加文艺宣传队的时候,全队只有20来个人,但后来有的因家事,因婚嫁,因参军,因工作等等离队了,但又有新队员别人前足走他们后足就来了的,前前后后换了不少,一直增加到40个。我到文宣队,都是算最中间到的,也就是1974年到的嘛,一直干到1980年结束,那个阶段,也是我们文宣队最鼎盛的时期。
说起工地文艺创作啊,我也是有作品的,最难忘的是创作了一个快板词,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巴巴掌硬是不少哦。都过去几十年了,现在呢,只还记得到其中的一段:“三台人民英雄汉,全体动员齐参战。煮红苕搅苞谷面,切点萝卜就当饭。萝卜茵子拌盐巴,吃饱肚子就开干。挥铁锤,舞钢钎,抡银锄,挺腰间。一锤锤,一錾錾,一锄锄,一担担。用肩扛,用手担,把渡槽架,把隧洞钻。把明渠修,把暗涵建。蚂蚁啃骨头,打的是人海战。多少人流血汗,多少人把生命献。十年轮回苦征战,开凿银河绕山巅。长藤结大瓜,引水学鲁班!”。
我们宣传队最风光的时候,就是代表绵阳地区人民渠七期工程指挥部,以地区指挥部文艺宣传队慰问团的名义,先后到了德阳、中江、三台、射洪、蓬溪,还有绵阳那些无私支援过修渠修水库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去汇报演出。我的记忆里还有这些地方:教练机场,九院(听说是造核武器的呢),军分区,地区指挥部,矿务局,东风电机厂,绵竹伐木厂,包括中江、射洪、三台等地的党政机关、学校等等,真的让大家很露脸,多年辛苦没白费。
当然,民工们就比我们更苦了,我们宣传队在团部住到起,大小也算个团部机关,多少都能得到团上的照顾。不但每天基本能见一点点炒下饭菜的油分子,每个月还能打上三四回牙祭,普通民工呢其实就不得行了,纯粹就是一个月才吃得上一回肉,真的好艰苦哦!那莫法呀,为了挣工分大家只有鼓起劲干啊,因为挣工分就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大伙是为了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呀。
当然了,除了挣工分养家,也还有个最重要的、正能量的精神支柱在支撑四十万民工,那就是“引来岷江千里水,灌溉三台万顷田”和“修渠苦了我一个,引水造福后代孙”的豪情。就这两句话,把大家都激发起来了,苦也吃得下了,累也不怕了,大水渠和大水库都胜利修好了。而且这两句话和这个鲁班精神,现在就体现得一清二楚,除了我们三台,中江、射洪、蓬溪(大英)几个灌区县再也不怕天干火烤,不但山青水秀、旱涝保收,农民们脱贫奔康住上小洋房,还把鲁班水库搞成了全川第三大人工湖,成了全国闻名的乡村旅游好景点,这不就是天大的功劳么?这不就是党和政府的功德么?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参与了人民渠建设的大大功劳么?
所以,最后我要说,我很荣幸是亲身参战修建人民渠和鲁班水库的普通一员,是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锻炼了我、教育了我,一生都为它骄傲。虽然我个人的力量有限,留不留得下建设者的名字也无关紧要,但我相信这一点,那就是当时的干部所说的:三台老百姓背起红苕修起的人民渠和鲁班水库,是“功在当代和利在千秋”的事情。
整理校对:刘纯淋黄吴娜
2021年11月
免责声明:《纪实小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建设纪实短篇小说(十一)》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