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水流不息 治水不止
更新时间:2019-11-29 11:13:53 来源: 作者: 浏览:1863次 评论:0条
导读: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水量严重匮乏,水资源总量不足,80%的用水依赖邻国马来西亚进口;用水需求持续快速上涨,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水质污染严重,新加坡被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猪鸭养殖等各类污水环绕, 新加坡河和加冷河一年四..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水量严重匮乏,水资源总量不足,80%的用水依赖邻国马来西亚进口;用水需求持续快速上涨,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水质污染严重,新加坡被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猪鸭养殖等各类污水环绕, 新加坡河和加冷河一年四季恶臭四溢,周围海域也布满了垃圾,饮水安全无法保障,一度实行供水配给制;治水基础薄弱,全国仅有两座污水处理厂, 许多政府部门临时成立,水污染防治职能分散,常常无法可依;民众受教育水平偏低,无论是民众还是企业都认为新加坡水问题无解,甚至习惯于新加坡就是个肮脏的国家。
在百废待兴的不利局面下,新加坡启动了治水大业,经历了“三个十年”,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
新加坡治水举步维艰,是一个摸索和理顺的过程,立法、执法、规划、工程等各领域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水质并未如预期改善。
李光耀总理举全国之力发起“十年清河、十年河清”行动,提出“保持用水清洁,让每一条溪流、每一个涵洞、每条小河都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十年的时间里,让我们在新加坡河里垂钓,在加冷河里捕鱼。”“十年清河、十年河清”是在恰当时间“跳一跳”、推动量变到质变的一项标杆工程。
“十年清河、十年河清”行动取得实效后,新加坡把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的经验做法逐一复制推广全国所有的集水区,立法、执法、规划等各项工作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理顺。2001年,新加坡完成体制调整,公用事业局整合全国所有的供水和排水相关职能,成为新加坡30年治水成功的标志性事件。
新加坡进入长效治水、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阶段。2002年起,新加坡在全国推广“新生水”,成为未来的主要水源。2006年,新加坡政府启动了ABC水行动计划(Active、Beautiful、Clean Waters,即活力、美丽、清洁的水),面向2060年的需求全面提升水环境。水流不息,治水不止,治水成为新加坡这个缺水国家的立国根本。
新加坡新生水厂
新加坡水环境经过三十年的持续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治水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在体制改革、资源投入、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水。
在体制改革上,整合管理部门统筹调度资源。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是一个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经过多次调整,2001年起,新加坡和水有关的全部职能高度集中到1个部属局,即公用事业局,归属环境部(更名为环境和水资源部)。2015年,公用事业局拥有雇员3412人。由于职责高度集中,上下水统一管理,新加坡没有 “多头治水”的弊端,水务规划系统性强,从源头到末端能顺畅地闭环运作。在职能归一同时,新加坡的水务管理并非大包大揽,而是牢牢抓住规划和执法,具体运营委托专业企业。这也促进了新加坡水务企业数量众多、实力强劲,在国际上富有竞争力。
新加坡河
治水事关国家生死存亡,新加坡政府在水务投入方面不惜斥巨资。在“十年清河、十年河清”运动中,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流域总面积仅93平方千米,仅此一项工程新加坡政府总共花费近60亿新元 (占新加坡同期GDP的1.5%~3%)。新加坡政府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和产业的水费支出。1965年至2000年, 新加坡政府先后11次提高水价。2015年,水费收入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含税),基本覆盖当年运营成本和固定资产投入。2017年,新加坡启动新一轮涨价,涨幅高达30%~50%,预计分阶段涨价到位后每年水费收入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新加坡将用水成本全部推给国民和企业的做法抬高了全社会成本,造成新加坡长期属于全世界用水最贵的国家之一。
加冷河
新加坡制定了全面的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对水污染违法犯罪行为严格管理。1968年,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法》规定,违反该法丢弃废弃物将被处罚最高500新元,再犯最高2000新元,而当时新加坡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新元,因此几乎所有的违法者都选择立即认罪以减轻处罚,并不敢再犯。该法同时设置了极具争议的推定条款,即 “房屋正面发现的任何废弃物,如无实证,则被推定为房屋占用人所为”,引导公众相互监督违法行为。《水污染控制和排放法》实施后,污染行为在罚款基础上又增加了监禁处罚。在法律的长期威慑下,新加坡如今执法压力大大减轻。但新加坡的严苛执法,一直受到国际国内诸多争议。
集水区建设是新加坡治水的核心工程,杜绝污染排放。集水区实质是供水排水管网全覆盖、统一供应、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的用水区域。
一是新加坡全国集水区覆盖比例高, 管网密度13.3千米每平方千米,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为集水区,2060年目标是90%。这意味着除保护区外,新加坡其余国土基本没有自然循环的水体。
二是雨污双零排放,新加坡对集水区内的雨水、污水实现了全部收集、雨污完全分离,掐断了所有污染物的传播途径,所有雨水都将在处理后进入水库作为水源,所有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循环再生或外排入海。
三是集水区土地利用严格管理,规划要求不能在集水区建设有污染的项目以确保水源水质安全。
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在强化公民节约水、保护水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采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新加坡当前平均水价是我国上海市的2.2倍,并即将再次上涨,高昂的用水成本促进居民和工业用水的集约化。其次,新加坡政府通过节水运动与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节水意识。1969年起,新加坡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开展一次节水运动,1993年新加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出现下降拐点后,节水运动被常态化的节水宣传取代。
节水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意识到,水务技术的成功不仅能帮助解决国家用水问题,还有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2004年,新加坡成立水协会。2006年,成立环境与水务行业发展委员会,着力将新加坡打造成为环境及水务方案的研发中心乃至世界水务枢纽。2008年,新加坡首届国际水周隆重召开,积极推动水务业的国际合作。新加坡一批水务科技公司如凯发、盛康、胜科公司等均已成长为业界知名的国际水务公司。
来源:黄河网
免责声明:《新加坡:水流不息 治水不止》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