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二)

更新时间:2015-01-04 17:24:57 来源: 作者: 浏览:2370次 评论:0

导读:县进入丘陵区,穿过北拒马河进入首都北京,穿永定河进入北京市区,终点团城湖,总长1273.72公里。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38米,终点48.57米,能沿全线自流。天津主渠总长154km,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北部分水口到天津西河闸。总干渠在河南省郑州附近过黄河,穿黄工程..

县进入丘陵区,穿过北拒马河进入首都北京,穿永定河进入北京市区,终点团城湖,总长1273.72公里。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38米,终点48.57米,能沿全线自流。

天津主渠总长154km,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北部分水口到天津西河闸。

总干渠在河南省郑州附近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洞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由于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李村隧洞方案。一期穿黄隧洞加大设计输水能力320m3/s,采用两条直径7.0米隧道。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近十年,集中研究从通天河, 雅砻江, 大渡河三条河的引水方案,据初步研究结果,从这三条河最大的引水量约170亿,其中包括通天河80亿,雅砻江、大渡河干流50亿,雅砻江、大渡河支流40亿,供水范围为青海, 甘肃, 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六省市。

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相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米。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水泵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引水方式考虑自流和提水两种。无论采取那种引水方式,都要修建高200米左右的高坝和开挖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该工程引水的水源点多,调水区的水质好,但因地处长江上游,水量相对有限。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属高寒缺氧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便,且处于褶皱强烈、活动断裂较为发育的强地震带,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工程技术难点相对较多,工程投资大。

五、调水与生态环境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针对东线工程的输水水质安全、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总的结论是:对受水区和输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通过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受水区和输水区的环境治理和改善,为修复受水区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对调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予以缓解或消除,不存在制约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因素。

为确保东线工程全线输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使长江水保质、安全地输送至天津,南水北调将实施节水为本,治污为先,配套截污导流、污水资源化和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形成“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的治污工程体系。东线治污工程安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截污导流工程、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工业综合治理工程及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等项。为保证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及运行安全,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制和水土保持规划》,并将纳入中线总体方案一并实施。

为避免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可能造成的影响,南水北调将兴建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改建部分闸站、整治局部航道等4项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此外,通过丹江口水库的运行调度,控制下泄流量将沿江两岸的供水保证率将较调水前有所提高。采取这些措施后可基本消除中线工程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不利影响。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西线工程不仅仅是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而且还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环境工程。调水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调水区,有利影响集中在干旱缺水的受水区。西线工程三条调水线路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多年平均年调水总量为170亿m3,将使引水枢纽下游局部河段径流量明显减少。但在坝下游距引水枢纽4~10km距离内一般都有支流汇入,河川径流又明显增加。根据对当地所做的实地调查研究,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原因,维系地表植被、生物种群等生态系统的水分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因此,径流量及水位的变化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口盐水入侵问题是因潮汐活动所致的、长期存在的自然现象,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长江入海水量关系较大,多发生于12月至翌年4月长江的枯水期。包括上海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长江又是上海市和沿江两岸主要的供水水源。因此,要高度重视长江口的盐水入侵问题。从三条调水线路的情况分析,西线、中线工程由于三峡工程、洞庭湖、鄱阳湖等一系列水库和湖泊的调节作用,对长江口基本没有影响,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相对距长江口较近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由于东线第一期工程调水规模仅增加抽引长江水100 m3/s,年调水量仅占长江最枯月流量的1.3% 和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0.4%,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基本无影响。当2030年抽江规模达到800 m3/s时,调水量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响也不大。规划提出当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0,000m3/s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水量。由于东线工程沿线有湖泊调蓄,不会对城市供水产生影响。采取“避让”措施后,可基本消除调水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可能影响。另外,长江三峡工程已投入运行,可使1~4月大通站流量增加1,000~2,000m3/s,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枯水期沿江抽水对长江口的影响。长江入海水量是影响长江口盐水入侵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通站以下长江沿岸有数百个引水口和抽水站,引水流量超过3,000 m3/s,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今后要通过对各取水口引水量的有效控制和三峡下泄量的合理调度,减轻或避免沿江取水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

此外,对于“调水对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影响”、“调水能否使血吸虫病流行区北移”、“调水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输水干线湖泊水生生物的影响”等东线工程可能涉及的问题,也都作过系统的专题研究,结论分别是:黄淮海平源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北方灌区次生盐碱化能够预防和控制;如果钉螺移至北纬33015'以北地区,繁殖是非常困难的,形成新的孽生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水生生物不会有明显影响,对输水沿线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有利的。

六、南水北调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5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近50年的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民主决策,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凝聚了新中国上上下下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2003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这一跨世纪的构想从此开始变为现实。

在新世纪,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要使我国有限的水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南水北调工程与上个世纪中国的北煤南运、本世纪初正在进行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一样,都是一种资源配置工作,纵观世界上其它国家,在资源利用和资源在国土上的分布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对资源进行相应的优化配置。从这个道理上就南水北调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它的建设如同万里长城、京杭运河一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它将成为人类充分利用地理、地形特点优化配置国土资源的又一个伟大范例。

免责声明:《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二)》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