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形便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18-06-28 08:33:21 来源: 作者: 浏览:3275次 评论:0

导读:理水形便是什么意思——学习《王景传》的几点感想常国俊一从甲骨文算起,古代汉语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使用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具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之特色,又称文言文。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

理水形便是什么意思

——学习《王景传》的几点感想

常国俊

从甲骨文算起,古代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使用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具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之特色,又称文言文。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因此,翻译文言文必然有一个白话翻译的准确性难题。

据史料记载,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作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69年汉明下诏书让王景协助水利官员整治黄河,从此创造了黄河900多年未发生重大改道的奇迹    

但也经常有人提出质疑,如一九七九年《人民黄河》第二期《王景治河辨》一文中说“王景治河以后黄河并非千年无恙”“王景一次治河就能使黄河千年无恙显然是过于夸大了。”这说明我们对王景治河缺少自信。

我们认为王景治河还有许多可能性和可行性值得商量。

1、《后汉书》原文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车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2、现行白话文

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荣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王吴和从事掾史们都增加一级官爵俸禄。王景经三次升迁而担任侍御史。十五年,他跟随天子到束部巡视,到达无盐时,皇帝称赞他的功绩,授予他河堤谒者一职,赐给他车马、细绢和钱币。

3、“理水形便”之辩

范晔的这段文言文,大部分句子含义可以正确理解。但是,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若不能做到准确翻译,也会形成不自信问题

(1)理水的注解。治水和理水有不同的概念,需要区别。从字面看,治理,有治有理,东汉的黄河安流核心观念应该是“治”还是“理”?

水为人类生存之主要环境依靠,人与水的关系相当密切,人的生活、各种产业发展、人类历史演进均脱离不了水,水地球主宰的物质,人类也是地球主宰的“高级动物”,而水是主宰人类生存繁衍及发展的自然生产力。人的衣、食、住、行、娱乐均与水相关。回顾中国历史,大运河产业已逐渐没落,一时繁荣的黄河流域,目前亦是逐渐衰退。

治水应当是指人类的行为方式,属于社会政治学问,治水起码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民事行为对洪水的整治,一是政务行为对整治洪水的统治。

理水应当是指人类的思想方式,属于社会文化学问,理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理水起码也有对应的两种意思,一是民间整治洪水的全部道理的思辨与践行,一是政府统一领导整治洪水的全部道理的思辨与践行  

鲁迅有小说名篇《理水》,讲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但小说为什么叫“理水”,而不是“治水”?人与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顺应的关系,是对抗、统治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道理,不是人定胜天的道理。而人与人,是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公与私的关系。也应该是和谐、顺应的关系组织体制也不是对抗、统治的关系统一领导、集权制度都是公私合一的道理,不是大公无私的道理。正如《荀子•君道》所讲:“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显然,“莫不治理”就是公道,负责国家治理的领导群体分工把握公道,制定道德条规,使私道井井有条,治理制度本身就包括领导自身守公道而无私(领导的公德)的处置活动。《孔子家语·贤君》:“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孔子所讲还是领导守公道而无私的道理,孔子提出的公德是以善于推荐高于自己的人为标准。《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古人讲道德,归根揭底是讲人与人之间怎样处理公私和谐的道理。按照老子的说法,天长地久(天地永续和谐相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以能长久和谐相处下去,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遵循自然地统领运行着,所以生存状态能够长久和谐相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反而能成为众人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把外人的利益当成自己内部的利益去维护,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不正是因为圣人无私吗?所以无私能成就圣人的有私)所以,治水政务的重点是在“有形事业”、“有形工程”上下功夫,如修堤防、修水渠、修水闸等;理水政务的重点是在“无形事业”、“无形工程”上下功夫,如修建堤防、水渠、水闸等,可以形成多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次投入,带动农业灌溉、水运、商业、城市、农村、政治、文化、科技等整体进步。

范晔记载王景治河时,有意收集了一些历史背景,如“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但是,逡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说明中央的决策,到了地方就有不同的看法。书中的白话把“修”也翻译成了治理,其实修就是修复,强调的是恢复完善,是特定的治理。修复黄河时,各地必有共同利益(大公),也有不同利益(小私)。这里先讲述光武帝的故事,主要是导杨光武帝守公道而无私的美德。善于接纳不同意见,反对意见,引伸意思是光武帝不自己说了算,能纳谏,听取逆耳之言,重大决策走群众路线。

(2)形的注解。形,有多种意思:如①实体,用法有形,形,形;②样子,用法有形,形,形,形形,形;③表现;④对照;⑤状况,形势;⑥古同"型",模子。古人也有几种说法和用法,形,象形也(东汉·许慎《说文》)。象形文字都是从原始的图画发展而来。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礼记·乐记》)。形者,生之具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因此,古今用法差异巨大。那么这里的“理水”之“形”应该选择哪一项更合理呢?汉明帝询问王景,并且是引见,必有良因。

首先,“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说明汉明帝推行了开明的、不拘一格的发现人才、检验人才、推崇人才的一套政策,王景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水人才;

其次,“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而汉明帝刘庄聪慧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年幼时就能读懂《春秋》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十分宠爱他,并改立他为皇太子。史书上说,汉明帝即位后,没有辜负父的期望,他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采取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

再次汉明帝即位后,每天二更就寝,不到五更就起床读书,汉明帝和王景都是读书达人,定有共同语言;

另外汉明帝还继承了光武帝能纳谏,听取逆耳之言。汉朝以儒术治国,明章二帝大兴学校,重视长远,并从西域引进佛教,以致风俗醇厚,天下太平。尤其是允许人民有说话的自由,也有不说话的自由;有从政做官的自由,也有不臣、不仕的自由。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其影响所及,东汉二百年间特立独行、重节义轻生死之士,不绝于书,直到汉末"党锢之祸"中,富有独立人格和殉道精神的知识分子数以千计。王景好道术,显然,东汉的儒术也有别于西汉的儒术,如被西汉排斥的古文学派开始进入政治舞台,王景治河后,汉章帝于公元79年在白虎观召集诸儒讨论《五经》异同,并亲临主持,历时旬月,又令班固将讨论结果记录整理,编成《白虎通义》一书,将儒学推向系统化、和谐化,对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识、伦理道德,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还有,汉明帝“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这三本书都有大禹治水的内容。

综上所述,汉明帝问的理水之“形”是古代理水的“模子”,就是大禹理水的理论和实践,经过西汉经学的中断,《禹贡》有了古今争议,今文学派把持学术却没有守住公道行私问题突出。如《河渠书》是导杨《禹贡》的名著,也是古文学派的观点,不被西汉当局认可。因此,汉朝时大禹理水有两个“模子”,一是今文《禹贡》,一是古文《禹贡》。与《汉书》所载是吻合的,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殴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其中,伏生孙子以治《尚书》争取到官职,却不能明确讲述《尚书》。又:“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说明西汉时《史记》是不允许传播的。

有了汉明帝的智慧,通过王景的实践,找回了大禹理水的样子。也就是说,按照大禹理水的“模子”,参照成功的“模式”,理水之形就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故王景一年就解决了几百年的难题,并且以后的八百多年也不成难题。

因此,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的白话就有点牵强。因为曾经治理过浚仪,为何就赐给大禹治水的书呢?谜底在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三本书是不同时期对大禹治水存在争议的历史见证,大禹理水之形是什么样子,长期争议不下,变成不解之谜。治理浚仪是让实践说话的开端,王景回答的大禹理水之形是司马迁、贾让所述的样子,得到了汉明帝的承认,下诏派王景和王吴开展治理黄河是让实践说话的过程,成功是让实践说话的结果,八百年让实践说话的提升。

(3)便的注解。便应是简便。意思就是,经你修作浚仪渠为什么会成功,秘诀是什么?你简便解释一下怎样应用古书中的理水原理是什么样子。形是问古,便是怎样,(复杂的讲述是无法用的,如大禹不可证,禹贡是伪书,对应用经典无意义)。形是问难,便是问怎样简单

(4),解读王景的回答。“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其,他们的这里指西汉的古今学派,理水的模子就是《禹贡》,两学派的利害见载于《汉书》,今文学派学经学的目的是功名利禄(做官),把应用经书抛在一边。古文学派的本质是联系实践,古为今用。正如《汉书》所说:“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班固的《汉书》是也是汉明帝支持的,班固认为:从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开创选送弟子员,设科射策,用宫禄勉励,至元始止,一百多年,传承学业的人渐多,分枝也增加了,一经解释到一百多万字,大师多达一千多人,大概这是获取利禄的途径吧。王景是用经学的实践家,理水方面两个派别传学的大禹是两个样子,一个变成了失信的神话,一个是可再现的神话。王景的回答,汉明帝很欣赏。但是我们看到的白话是:“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当时《禹贡》有两个“形”,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今之争是中央之争。王景代表局外人。

王景实践验证《河渠书》、《禹贡》以后,接着就有了汉章帝主持的《五经》研讨大会(史称白虎观会议)。

综上所述,王景是按照《河渠书》导杨的《禹贡》理水模式,借鉴大禹的成功经验这也是王景成功的谜底。

借古以鉴今,先人所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是否能为今所用,指导现今的治水事业呢?《后汉书王景传》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治水历史对东汉治水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治水并不是纯粹的治理灾害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水利问题。按照《河渠书》的说法:水之为利害也。白话的意思应是,治水是利害合一的事业,不能单独说水的害,也不能单独说水的利,伴随人们的认识会变化,利害没有恒定不变的道理,而没有其害就没有其利却是恒定不变的道理。在历史观和哲学观的指导下,从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来探讨治水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是中国历史上古人采用的治水之道,也是现今我们应该坚持的治水理念。借古以鉴今,是让你突然开窍的超级智慧,是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理水形便是什么意思》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