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科学谋划 激发新常态下水利发展的新活力(二)
更新时间:2015-04-22 21:25:56 来源: 作者: 浏览:5139次 评论:0条
导读:莲都区太平港林宅口段治理工程、丽水环南明湖慢行系统工程。新建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好溪堰水系整治三阶段工程和丽水城区出险段应急闭合工程。三是全市重大水利项目前期目标。2015年,全市水利重点开展阳坑水系整治、松阳黄南水库、庆元兰溪桥水库扩建等工程的项..
3.集中精力,精心编制“十三五”水利规划。我认为编制“十三五”水利规划,要事先认真研究和做好三方面功课:一要树立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水生态文明不仅仅是规划时要树立的问题,我们要把它落实到具体的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整个环节,做到内化与心,外化于形。二要认真做好“十三五”水利相关课题的研究,为规划打下基础。三要详细研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有关“十三五”水利规划的总体要求,要领会和吃透其主要精神。
2014年,市局立足实际,及早谋划,开展了水利“十三五”规划前期十二个课题研究,为2015年编制“十三五”水利规划奠定了基础:
一是研究“南水北引”课题。根据省厅提出的市级城市“两源一备”和县级城市“一源一备”的要求。当前,丽水城区玉溪水源地供水管道,因为地形变化的原因,出现了水质隐患问题。同时,由于黄村水库与玉溪水库互不备用。如何切实保障丽水城区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市水利局组织专业干部从丽水现有水源地资源实际出发,提出了从滩坑水库引水至丽水城区的研究课题,如果把滩坑水库作为丽水城区居民用水和企业生产用水的第二水源,就能彻底解决城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目前,该课题已经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正着手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各县(市、区)在做十三五规划中对水源地规划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研究“北洪南调”课题。主城区塔下原劈山宽度不够,导致主城区防洪标准达不到50年一遇。同时考虑到城区上游再也没有找不到像紧水滩一样可以造大型拦蓄水库的坝址。因此,设想在紧水滩库区赤石处至滩坑库尾建设引水隧洞,将紧水滩水库泄洪时的洪水引至滩坑水库,从而可以削减紧水滩水库的下泄洪峰流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滩坑水库的发电量,而且丽水城市及沿线乡镇的防洪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可以提高一个等级。
三是研究“今说古堰”课题。主要是挖掘发扬丽水的水文化。2014年通济堰已经成功列入世界排灌工程遗产。借此将开展以“今说古堰”课题研究,同时研究拟建通济堰博物馆,在深度保护通济堰的同时,全方位的研究开发全市古堰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同时对全市的古堰文化和水利工程技术进行汇总研究,以启迪今天。
四是研究“下枯上补”课题。2014年,水利部出台了河道生态流量的规程规范,作为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在生态流量方面要有创新。同时,我市正在着手打造从大港头至南明湖段的瓯江生态旅游圈,准备创建5A级景区。然而从大港头至南明湖段,在枯水期河道径流很小,根本无法通航,所以思考能否调整玉溪电站的功能,把原先以发电功能为主的电站,调整为以保障景区河道生态流量为主的电站,从而保障景区每天可以通航。并将以此为补水试点,逐步向全市推广。
五是研究“农水上山”课题。根据实际情况,目前,全市平原地区农田灌溉设施基本得到了解决。随着山区生态精品农业的不断发展,提出农田水利必须为山区生态经济农业发展作好服务。
六是研究“电站入市”课题。就是利用丽水丰富的小水电资源,通过整合包装成股份制上市公司,这样就可以做大做强我市的小水电产业。同时设想搭建全国小水电股权交易中心,通过这一平台使原本我市的小水电固定资产真正变成可以流通的活资本。
七是研究“活水进城”课题。就是通过对城市内河水系的改造,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增添水景观,重塑水文化,营造活水绕城、人水相亲、水城相映的效果,让水真正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
八是研究“碧水映村”课题。就是水利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河道整治力度,对农村的垃圾河、沟、塘等进行全面整治,做到“活水绕镇,碧水映村”的效果。2015年,每个县不少于10个村达到“碧水映村”的目标。
九是研究“河权到户”课题。首先在全市5平方公里的河道进行探索,开展山区性河道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而把管理权赋予行政村,经营权可以到村到户至人,以解决河道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河道产生经济效益。
十是研究“丰水俭用”课题。我市是一个丰水区,一直以来,老百姓的用水比较随意,农田灌溉都是漫灌式,企业用水没有限制,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节约水资源的宣传不够。因此,如何做到丰水俭用,我们要深入研究,创新出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节水方式,为“十三五”末基本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打好基础。
十一是研究“香鱼随人”课题。今后,我市在渔业产业将立足生态优势,打造具有丽水特色的“丽水香鱼”品牌,并在城市内河、农村河道都放养丽水香鱼,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发挥渔业的社会功能,从而展现治水成效,营造“鱼戏荷叶”的生态景观。
十二是研究“严格建管”课题。水利管理一直是水利的短腿,特别是建设市场的规范、施工合同管理,以及水利项目建后管理等都需要破题,提升水利管理的规划性,增强水利工程的公共效益。
希望各县(市、区)水利局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立足“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思路,花大力气谋划各自的“十三五”规划,根据省里和市里的要求,2015年6月前基本完成“十三五”水利规划和“十三五”渔业规划的编制;2015年12月前完成两个规划的审议。请各地根据这个时间节点的要求,尽快开展两个规划的编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编制任务。另外还要重点强调一下,今后各地要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有三方面的事情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凡是下一年要实施的项目,都要提前一年做好项目储备库(明确项目名称、地点和建设内容);二是凡是下一年要实施的项目需要向社会公示;三是每年的8月31日前要申报下一年度的项目计划。
4.激发活力,积极推进水利渔业改革创新。在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激发水利发展的新活力。
一是在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上,各地要积极推进“河权到户”工作,赋予水利公共产品真正的价值,并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此项工作得到了黄旭明副省长的表扬,他说丽水开展山区河道经营权改革试点成效是好的,要坚持、要完善、要推广。市政府黄市长也批示,青田河道改革试点要进一步做实,做出更大成效,各县(市、区)要首先学习推广。
二是在水利投融资机制上,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大力推行PPP以及EPC等项目融资和经营模式,通过投资补助、价格机制、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解决社会资本“进不来”和“不愿进”的问题。市局昨天城区防洪应急避险项目采用EPC模式招标成功。要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1月10日,水利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召开深化战略合作座谈会,农业银行将全方位加大对水利建设金融支持力度,出台水利中长期信贷扶持和财政贴息政策;还可以探索开展债券融资,解决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三是在治水理念上,各地要利用“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创建”平台,在水生态治理、水文化挖掘、水权改革、生态补偿等各方面,去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最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
免责声明:《改革创新、科学谋划 激发新常态下水利发展的新活力(二)》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