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治黄人

更新时间:2018-07-29 16:50:26 来源: 作者: 浏览:1240次 评论:0

导读:原来,你是这样的治黄人在洛阳孟津,有一个叫做“会盟”的镇子。这里扼守千年古渡,背靠百里邙山,三千年前“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三千年后的今天,历史的烽火和硝烟早已散尽,只有黄河依然在滚滚奔流,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父老乡亲,也滋养着这片充满..

原来,你是这样的治黄人

在洛阳孟津,有一个叫做“会盟”的镇子。这里扼守千年古渡,背靠百里邙山,三千年前“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三千年后的今天,历史的烽火和硝烟早已散尽,只有黄河依然在滚滚奔流,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父老乡亲,也滋养着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

孟津河务局,就在这个小镇上。

泥水相接处尽是治黄人


照片一:李朝辉

7月20号上午11时43分,笔者QQ工作群里收到了一条消息,消息的内容,就是上边这张照片。

照片上的人名叫李朝辉,孟津河务局防汛办公室主任。当时的他,满身泥水,神情专注,双手捧着一部老式按键手机。他不是在刷微博,也不是在浏览奇闻轶事,因为——他没时间。手机上显示的,是当日水情和工情信息。

近日,黄河中上游普降大雨,小浪底水库泄持续大流量下泄,处于山谷型河道向平原型河道过渡的黄河孟津段首当其冲,防汛形势日益严峻。在此情况下,孟津河务局启动防洪运行机制,各职能组全员在岗、昼夜坚守,而身为防办主任的李朝辉,更是把整个人都扑到了工作里,让“责任”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也成为了千千万万治黄人的缩影。

不需怀疑,这张照片不是摆拍;也不要困惑,因为这样的情形,在治黄一线随处可见。滚滚浊浪里,他们迎着朝阳出征;漫天星辰下,他们带着疲倦奋战。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处处是他们的身姿;两岸夹峙一水之间,每朵浪花都溶解着他们的汗水。

我打开地图,看向云天相接处,这里是晋豫鲁,那里是青甘陕。大河如练,蜿蜒中呐喊着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声;如血脉,跳动中滋润着祖国母亲的胸膛和肌肤。而在这山峦纵横间,治黄人就像是一颗颗坚固的铁钉,把自己的身躯钉在大河两岸,铸成两道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让浑黄的河水收起戾气和狂野,温顺地、恬淡地流向渤海之滨。


照片二:聊天记录

照片发送到工作群之后,瞬间,一个个“大拇指”的表情符号如同列阵出征的士兵,不断出现在屏幕上,有的后边还跟着一句话——或是赞美“最美黄河人”,或是关心“注意安全”。看着不停闪动的消息提醒、持续滚动的屏幕,我感到一股无比的荣耀和震撼。荣耀,出自于同为治黄人的骄傲;而震撼,则完全是因为眼前屏幕上的场景,那一枚枚竖起的拇指,宛如一句句坚定的请战,昭示着治黄人最为厚重的责任和担当!

20号下午,我难以抑制心中的感动,打电话给李朝辉:“李主任,上午看到你的照片,满身都是泥,没事吧?”

“没事,就是上午河势查勘时泥太大,陷进去了。”

陷进去了?我心里一咯噔——治黄一线工作虽说辛苦,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太大危险,可是这句“陷进去了”,却又是什么情况?看照片上,厚厚的泥浆已接近腰部,再往上一点就难以自救了……

于是我问:“怎么会陷进去啊?那多危险!”

“也没啥事,当时就是想着尽可能走到水边线,让查勘定位数据更准确些,没想到里边泥太深,然后就出不来了。”

“后来呢?”

“后来赶紧爬在泥里,用力一点点把腿拔出来,双手拼命扒着泥,然后占国、炎峰他们找来木板垫了路把我拉上来了。”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那……以后千万要注意安全。”

“好的。我这会儿还在花园工程班,把衣服晾干后继续查勘,上午没弄完。”

“谢谢你!”这是我在电话里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谢谢,但我想,应该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吧——这句“谢谢”,不为自己也不为李朝辉,而是为沿黄群众,向无数如同李朝辉一样的治黄人迸发的内心独白。

凝万人之力铸一方铁军


照片三:夜间抢护

上边这张照片,您能看清楚吗?看不清楚就对了,因为这是一张夜间拍摄的照片,拍摄时间:2018年7月21号晚上22:30分。照片内容:抢护。

21号傍晚,夕阳西下,将河面映照成一片金黄,伴随着水冲坝岸的声音,如同一曲壮丽的交响乐。孟津河务局铁谢工程班值守人员照例徒步巡查,在巡查中发现,一处丁坝部分根石被急流卷走,根石台存在坍塌隐患。

发现该情况后,该巡查人员立即按照要求进行了上报,随即,一条条指令逐级下达,抢险队员迅速集结,一场与洪水拼速度的防洪工程抢护行动拉开了序幕——开始抢护时,太阳刚刚落山。

装载机的轰鸣伴随着河水的怒吼,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夜幕下,是他们坚毅的眼神和粗糙的双手。脸上的汗,湍急的水,料物入水的巨响,弥漫在空气里的灰尘,头顶是月明星稀的夜空,脚下是逐渐修复的工程,在这样的7月,孟津河务局全体干部职工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为大河筑起了一条关于初心和使命的精神长堤。

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隐患终于成功排除。现场人员收起了疲惫和倦意,在夜的洗礼中,准备着下一场考验的来临。

极目水云间同心同风雨

两张照片,两个不同的故事;一心所系,一份同样的情怀。在黄河两岸,还有千千万万像李朝辉这样的同志——就像把李朝辉拉上岸的王占国和吴炎峰。王占国在一线工程班坚守16年,多次获得“黄委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发明的挖掘机辅爪及气动润滑装置、装笼箱及气动封笼器等创新科技成果,为基层治黄抢险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吴炎峰则让自己扎根一线18年,每天徒步巡查16公里,用双脚丈量着堤坝,用坚持诉说着责任,风里来雨里去,不问寒暑。

还有,还有这样的:


照片四:水尺杂草清理

这样的:


照片五:根石探测

以及这样的:


照片六:河道巡查中

在这座千年帝都的指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是梳理河水的缕缕青丝,抚平她飞舞的片片衣袂。这里是黄河,一个没有车水马龙的地方。广阔的滩区原野,遮不住它纵横万里的桀骜和不羁,两岸夹峙中,那回荡千年的咆哮声,是它最优美的天籁之音。盛夏的阳光,炙烤着他们干裂的手指;那在日光下闪耀着的,是他们澎湃跳跃的激情。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守护着的,是华夏文明之源,带着亿万年前太阳的温度,奔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道道沟壑,那沟壑中凝固着的,是咸涩而幸福的汗水,还有“奉献、创新、坚持”的黄河精神。我们是治黄人,触手是浑浊的河水,胸腔里却跳动着火热的心;黄河在深默中连起古今,我们用奋斗实现着憧憬。

如今,我把他、她、他们都写下来,作为一曲关于初心和使命的颂歌,献给人民治黄以来这波澜壮阔的72年间,每一位为治黄事业作出过贡献的人。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啊,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条亘古奔流的大河,让自己的名字印在波涛里,刻在根石上,渐渐凝结成一座属于治黄人的丰碑。(黄政)


免责声明:《原来,你是这样的治黄人》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