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
更新时间:2016-06-28 22:14:31 来源: 作者: 浏览:219次 评论:0条
导读:永远的丰碑 —— 纪念治黄70周年 追记菏泽石料采运队 1949年汛期,黄河花园口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这次洪水持续时间较长,各险工出险较多,用石料大增。据此,平原省黄河河务局第三修防处(现菏泽市黄河河务局)决定成立石料厂筹备小组,抽调梁山修防段焦少..
永远的丰碑
—— 纪念治黄70周年 追记菏泽石料采运队
1949年汛期,黄河花园口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这次洪水持续时间较长,各险工出险较多,用石料大增。据此,平原省黄河河务局第三修防处(现菏泽市黄河河务局)决定成立石料厂筹备小组,抽调梁山修防段焦少亭同志负责筹备工作。同年12月成立了平原黄河河务局梁山石料厂,隶属于第三修防处,由焦少亭任厂长。石料厂成立之初,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靠租赁民房办公,厂部先后在昆山、轩堂、辛庄等村“游击”办公。
梁山石料厂建立后,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开山运石,同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结合开山运石工作对民工重点进行“确保黄河安全、保卫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事政治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民工都以战斗的姿态和激情投入到开山运石工作中去,当时许多民工都提出了“多开一块石头就等于多打死一个美国鬼子”的口号。那时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开山打石全凭一根钢钎、一把炮锤,炸药也是民工土法自制的黑色炸药,爆破力较差。因此每个精壮劳力每天只能开采0.6立方米左右。开展教育动员会以后,石庙村火如玉发出倡议,在各山塘开展“一方石”活动,自找结合对象发动竞赛。在竞赛活动中采取“重点深入、培养典型,找出差距、推广全线,表扬积极,促进后进”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工爱国主义的劳动热忱,火如玉、张文生等8个山塘平均每个工日达到1立方米以上。根据1951年对31个山塘的统计,总平均数为每个工日0.82立方米。大多数山塘都超额或完成了开山运石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洪抢险,确保防洪安全。
1950年秋,石料厂正式定居马山头村。1951年修建房屋19间,办公室与宿舍合用。办公室靠墙是工作人员的床铺,中间架设一个大案子作为集体办公用。在石料厂开采旺季,所有干部职工都要深入到山塘、料厂,安排开采、运输、排垛、收方。晚上点上汽灯开始办公,把每天开采、运输、收方的石料进行统计核算、登记造册,一直忙到夜里12点是经常的事。那时也没加班费、夜班费之说,都是凭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凭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不图名利、不为报酬忘我地工作,为的是黄河安澜和人民安居乐业。
1954年9月,遵照山东河务局的指示,梁山石料厂与菏泽航运大队(改编后的黄河水兵)合并,组建菏泽石料采运队,张进山任队长,焦少亭任副队长。这个时期全队拥有木帆船46只,干部职工431人,船员编制为三个分队,各分队由于船舶吨位大小各异,拥有船只和配备人员不等。每船配班长一人领导全船,艄公负责本船技术工作,下设头工、船员若干人。
采运队组建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四五年,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黄河船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任何劳保用品。下雨跑风时每人披件破麻袋或蓑衣,有的人干脆什么也不穿,任凭风吹雨打,坚持雨中航行。除了航行以外,他们还要自己装卸船,有时为了抢险,在夜里点上嘎斯灯装卸船,可见劳动强度之大。木帆船运输时期主要装载菏泽修防处辖区内的上航石料,有时也遵照山东河务局的指令装载下航石料,支援兄弟单位抗洪抢险。木帆船除了下航依靠水流行驶外,上航要利用大自然的风力才能航行。在主汛期或天气恶劣时,河流水深浪急,惊涛拍岸,船只不易操纵,溺水沉船事故时有发生。在没有风力的情况下,船工们要靠撑篙拉纤。不论是酷暑难当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初冬,他们弓腰曲背,哼着黄河号子,把石料运往各个险来。由于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导致80%的船工患有关节炎和静脉曲张。
1956年2月18日,34号船由丁庄港载20吨石料运往菏泽修防段刘庄险工,该船在22日下午船行到范县旧城南1里的黄河西岸,由于艄公操作不当,撞在滩崖一个5米的树头上,发生沉船事故。在即将沉船的时刻,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财产,都以最快的速度将缆绳、篷布、工具等抢救上岸,个人的衣被却因没来及抢救而沉入水底。42号和32号船及时赶到出事地点施救,分队长共产党员郭廷善召开党员会议研究打捞方案,要把沉船和石料全部打捞上岸,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损失。几只船上的人分成5个组,每组4人轮流潜入水底摸石料,不会水的在施救船上接应。初春的河水冰凉刺骨,别说潜入水底,就是赤脚站在水里都冻得发抖。船工们每人喝一大口酒,再往身上涂抹点酒,然后跳下水。为了尽快入水,船上的同志用脚踩下水船工的头,使其增加潜水的力度,尽快潜入水底。有的摸2—3块一换班,有的摸1—2块一换班,就这样一直摸了七八天,终于将20吨石料一块不少的摸上了岸,船体由于损坏严重,决定拆船,将船板打捞上岸。在一般人的眼里一块石料也许算不了什么,对下水摸石头更觉得不可理解。但我们老一辈船工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在两次军渡中曾看到自己的战友血染黄河,看到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倒下,深知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每一块石头上都洒下了开山民工的汗水,每一块石头都是国家财产。试想没有一块块石头,哪会有一座座大坝,没有一座座大坝又怎能形成巩固的黄河防线,又何谈黄河的岁岁安澜呢?当我们想到这些,难道你能不对我们老一辈黄河人肃然起敬吗?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黄河精神薪火相传,才使我们的黄河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七十年岁岁安澜,谱写出人民治黄历史的新篇。
随着人民治黄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采运队从1965年开始组建机械化船队。1966年在天津新港造船厂建造黄采101号、102号拖轮;1967年在天津渔轮厂建造黄采103号拖轮、黄采104、105号自动驳;1970年—1971年在秦皇岛造船厂建造黄采106、107、108号拖轮。至此采运队石料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全队拥有拖轮6艘、自动驳2艘、驳船13艘、油罐驳2艘,总动力1395马力,总载重吨位1104吨。机械化作业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结束了撑篙拉纤和装卸船,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广大职工精神振奋,干劲十足,无论是寒风呼啸的初冬,还是骄阳似火的盛夏,他们在大河上下多拉快跑你追我赶。每天都是早起航,晚住港,一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实现机械化的当年就完成货运周转量3856818吨公里,比机械化作业前最好的1965年增产近1倍。1972年完成周转量5670511吨公里,又比1971年增产47.1%,在以后的生产中逞逐年递增的趋势
1971年—1980年是采运队发展的鼎盛时期,除了航运以外,还形成了完善的维修和制造体系,自主设计制造了一艘载重60吨的铁驳船,为东明、东阿、齐河修防段制造泥浆船6只。在完成治黄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地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抢险救灾和支农活动,运送公粮、煤碳、木材等建设物资,参加北镇和平阴黄河大桥建设,支援胜利油田建设,参加黄河南、北展宽工程施工。从1949年梁山石料厂成立到1980年采运队撤销,共开采运输防汛石190万立方米,可以说从河南省长垣的溢洪堰到山东垦利的一号坝,每处险工都有采运队船只运输的石料。
采运队撤销已过了36个年头。作为采运队的后人,我们时常想起黄河码头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拖轮轰鸣、你追我赶壮观的劳动场面,怀念那些曾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治黄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老一辈黄河船工,怀念那一支在人民治黄史上功不可没的队伍——菏泽石料采运队,在人民治黄的历史上,它将是一座永远的丰碑。(毕于磊 黄迎存)
免责声明:《永远的丰碑》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