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郴州样本”
更新时间:2016-01-30 16:14:21 来源: 作者: 浏览:654次 评论:0条
导读: □本报记者 车小磊 董明锐 通讯员 何小军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古称“林邑”,是一座以森林、矿产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城市,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4。然而正是这样一座山多水少的城市,通过全..
□本报记者 车小磊 董明锐 通讯员 何小军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古称“林邑”,是一座以森林、矿产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城市,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4。然而正是这样一座山多水少的城市,通过全面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民生福祉,正由“山城”向“山水名城”蜕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丘陵城市治水兴水之路,创造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郴州样本”。带着对“郴州样本”的关注以及背后故事的好奇,记者近日专访了郴州市市长瞿海。
记者:郴州作为“山城”和“林中之城”,却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背后是怎样的考虑?
瞿海:将“林中之城”建设为山水名城,是全市的共识,也是郴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郴州实际,加快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对此主要考虑三方面:
一是顺应百姓呼声。古代郴州有句顺口溜——“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讲的是过去郴州山高路险、水道不畅、瘴疠横行的景象,集中反映了世代郴州人心中的缺憾——没有大江大河,缺少好水靓水。郴州还是“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由于粗放无序开采,水体环境污染严重,矿区周边群众迫切希望对水环境进行全面治理。
二是顺应自然规律。郴州虽然水域总面积相对较少,但降水充沛,江湖密布,站在区域城镇群的角度看,郴州城市的水资源分布更具特色,完全可以形成大江大湖、大水大绿的格局。同时,东江湖被列为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为郴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顺应发展潮流。从转型发展的角度看,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资源环境的保护、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郴州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点,在这方面理当先行先试。从区域城市竞争看,作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虽无河港,但可以通过做好城市水文章,以此放大郴州的区位、交通、生态、文化等综合优势,确保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事实上,这些年我们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和通关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已经成为全国内陆少有的“无水港”城市。
记者:郴州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又是怎样结合自身实际,对开展试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的?
瞿海:郴州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水多”,雨季、汛期山洪易发多发;二是“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旱涝季节性交替发生;三是“水脏”,主要是重金属污染。
从2012年起,我们就在湖南省率先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主要思路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方面,从战略上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宜居“山水名城”,实现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2013年郴州被列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我们力争 2016年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到2020年把郴州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具体工作重点把握两方面:
一是坚持“六化同步”。雨洪资源化:兴修水库、闸坝、人工湖泊、地下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恢复河流及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水系网络化:打破流域水系分割,将互不相通的江、河、湖库串联起来,以丰补枯,优化水资源配置。城市海绵化:拓展公共绿地,推广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解决“逢雨必渍”“逢雨必灾”等问题。水域景观化:将水与安全、生态、文化、艺术、经济、环境有机结合融合,打造一批“可近、可观、可游、可闲、可留”的亲水平台。工程生态化:广泛使用生态新材料、新工艺,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治理系统化:统筹考虑水的人文属性和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坚持“六措并举”。把河湖“搬”过来:实施“引江入仙”“引郴入燕”“引东入郴”等水系连通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日供水规模30万吨的东江引水工程,加快向滨水滨湖城市迈进。把江河水“拦”起来:在郴江河城区段通过修建10座壅水闸坝,建成王仙湖、爱莲湖、苏仙湖等一批水景观公园,打造了一条21公里长的风光带,特别是城东新区的金田湖,通过开挖废弃尾矿库和河道滩涂,建成为城区靓丽的湿地公园。把降水“蓄”起来:通过在城区上游河道修建控制性蓄水工程,将降水蓄起来。把水系“串”起来:利用工程措施,把相邻或相关的河流、水库串联起来,打通水系。让地热水“活”起来:用好“中国温泉之城”的金字招牌,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温泉旅游度假目的地。让污染水“净”起来:将湘江保护作为水质污染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推进一大批水环境保护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郴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两年多,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瞿海:目前,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基本构建,“青山为屏、河流为脉、山环水绕、城水相依、林水相亲、水绿相映”的城乡山水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水资源管理更加科学严格。全市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动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二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加强。目前,郴州森林覆盖率达67.71%,江、河、湖、库等水岸林木绿化率达91.68%以上,湿地保护率达67.97%。三是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东江引水工程等8处城市供水工程顺利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系统和防洪排涝保护圈加快形成。四是水环境整治与保护不断加强。全市重点工矿区和200余座尾矿库成功复绿,入河废水达标排放,主要河流和重点水域水质达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五是水景观更加优美。通过“移城就水”“引水入城”“依水造景”, 建立起河湖连通、山水相依、自然优美的水生态景观系统。六是水文化更加彰显。东江湾水文化博物馆、四清湖水生态科技园和秧溪河水文化公园等水生态文化载体顺利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全社会公众爱水、亲水、节水、护水氛围日益浓厚。
记者: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郴州将如何借力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瞿海: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方案的有关要求和部署,以科学规划为统领,以有效机制为保障,把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是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城镇群”发展方向。郴州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城镇群区域,我们将以统筹城乡为抓手,按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核两廊四极多节点”和“六大体系”的总体布局,通过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组团的发展,呼应交通、城镇的发展,加快融城步伐,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创造郴州城镇群建设的独特模式。二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胆运用城市运营、资本运作的理念,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投入提供保障。三是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分割,打破“九龙管水”的怪圈,把资源和力量聚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四是探索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扎实抓好全省生态红线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加快建立包含水生态文明发展指标在内的绿色GDP考核体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1月29日
免责声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郴州样本”》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