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村民+项目”治理水土流失

更新时间:2016-01-26 21:10:28 来源: 作者: 浏览:300次 评论:0

导读:  □本报通讯员黄川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村民自建工程以来,推行“能人+村民+项目”模式,引导项目村村民自选项目,自建项目,自管项目,自用项目,创新项目编制、建设、管理等制度,不仅提高了全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率,..

  本报通讯员 黄川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村民自建工程以来,推行“能人+村民+项目”模式,引导项目村村民自选项目,自建项目,自管项目,自用项目,创新项目编制、建设、管理等制度,不仅提高了全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率,还实现了让项目实施体现村民意愿,让工程建设在阳光下运行,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创新发展机制,守住生态底线,引导群众参与自建和民主管理民生项目建设的新路。

  沿河县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接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据统计,2010年,该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64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4%以上;石漠化面积已超过711.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8%,严重制约着当地产业发展及群众致富。

  “十二五”以来,沿河县共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8平方公里,年保土效益达3.34万吨,年蓄水效益达8.57万立方米。

  2011年,沿河县尝试在和平镇黄家山实施了第一期小流域治理工程,并采用招标投标的传统模式建设,但建设过程群众参与少,施工矛盾突出,工程推进困难,迟迟不能竣工。

  沿河县转变思路,推行“能人+村民+项目”的村民自建模式,即村里的能人、项目的负责人和村民共同商量土地要怎样治理、治理好后发展什么,使项目村村民拥有了自选、自建、自管、自用项目的权利,从而吸引村民们积极地参与项目建设。

  “我给自家的地砌土坎,还要拿工资,土地治理好了,用来种烤烟又要增收,两头赚,太划算了。”土地坳镇竹花村的朱月荣说。

  在建设过程中,能人带动农户参与工程施工,村民既是施工方,又是监督方,在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工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得以顺利解决,保证了工程进度、质量,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实处。

  同时,沿河县整合项目资金980万元,配套建设机耕道、作业便道、截排水沟、山塘整治工程、蓄水池、沉砂池等基础设施,使项目区的耕作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

  “改造后,斗车可以把肥料直接推到地头,基本上不用肩挑背驮了。”官舟镇瓦厂坝村的陈官定说。

  由于村民自建模式全面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项目推进变得十分顺利。2012年至2014年,该县累计在土地坳镇竹花、板场乡东红、谯家镇堡上、官舟镇瓦厂坝等13个村相继实施了3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911万元,治理面积16.78平方公里。

  在谯家镇桂鲜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县水务局局长刘朝强说:“你看,哪里有坡耕地,我们的挖机就开到哪里;哪里治理了,我们的果树、烤烟就栽到哪里;哪里有果树、烤烟,我们的水利工程就修到哪里!” 

  在板场的东红、板场等项目村,村民自建的模式推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吸引了600多村民参与到工程建设与监督中来,工期比预计缩短了3个多月,质量也得到了保证,项目一次性通过省、市级验收。项目竣工后,吸引了3家养殖大户进村发展,立刻把耕地盘活了。

  随着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特色产业也迅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幅度提高。项目建成后,引进了烤烟种植大户、蔬菜种植大户,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治理后平均每亩地产值增加650元,治理区域内人均每年增收450元。

  “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赢。带动了项目整合,促使节约资金。调优了产业结构,促进农户增收。”沿河县副县长崔永龙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1月26日

免责声明:《“能人+村民+项目”治理水土流失》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