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绿水青山的“永动”模式

更新时间:2015-08-17 22:15:17 来源: 作者: 浏览:610次 评论:0

导读:开启绿水青山的“永动”模式——重庆江津区探索水保项目与企业合作共赢之路大坡村生态园 通讯员 李皓/摄   □本报通讯员 李皓 张玲妮  宽敞的大道如玉带般蜿蜒起伏,大道两旁,绿色铺满山间的水保林、经果林。山脚下,农家小屋整齐划一,古朴的凉亭错落有致。..

开启绿水青山的“永动”模式
——重庆江津区探索水保项目与企业合作共赢之路


大坡村生态园     通讯员 李皓/摄  

  □本报通讯员 李皓 张玲妮

  宽敞的大道如玉带般蜿蜒起伏,大道两旁,绿色铺满山间的水保林、经果林。山脚下,农家小屋整齐划一,古朴的凉亭错落有致。清澈的吴油河上,两架水车悠然旋转……近日,笔者走进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大坡生态园,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就是重庆市江津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桥坡小流域项目区。谁也不曾想到,这片曾经由于缺少植被覆盖、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的土地,如今看起来生机盎然。

  多方受益

  山青水绿“持久动力”

  2012年,大坡生态园入驻,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私营企业,无论是自身需求还是技术条件,很难让整片土地达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标准。

  2014年,江津区水务局在实施中央预算内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的过程中,将目光放到了这里。经过与业主单位商讨、实地测算,最终桥坡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成功落地。

  整个项目总投资518.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400万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47万元,群众投劳折资及业主自筹71.8万元。开发企业若能严格按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标准打造大坡生态园,可获得447万元的财政资金补贴。

  447万元的财政资金为生态园的建设注入了巨大动力,标准化建设的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等基础设施,水保林、经果林等植物,在提升生态园档次的同时,延长了生态园的使用周期。

  当地农户也“赚”得盆满钵满。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出行方便了,周边环境美化了,给生态园打工每月还有一两千元的收入。

  水保项目更是效果明显。在财政资金和标准化建设的带动、刺激下,开发企业主动提高了水保项目建设标准:多建了4个蓄水池,排水沟部分沟墙厚度由规定的12(厘米)墙改为了24墙,支付近200万元整治吴油河河岸……最重要的是,大坡生态园同时作为农业项目,运营周期较长,这对于几乎没有后续维护经费的水保项目而言,等于请了免费“保姆”。

  “企业、农户、水保项目多方受益,在大坡生态园正常运营期间,可长保绿水青山。”区水务局水保科负责人符健表示。

  法律护航

  每分每厘“用有所值”

  其实,大坡生态园并不是江津区水务局第一个与企业联合开展的水保项目。

  2012年前,江津区先后实施多个水保项目,但均因群众获利不大、后期维护责任难以落实等种种原因,后续效果不明显。2012年,水利部发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细则》,给江津区水务局实施水保项目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尝试与企业大户联合开展水保项目。

  “水保项目涉及大量财政资金,必须确保每一分每一厘都用到刀刃上,切切实实改善江津的水土保持状况。特别是涉及企业,更要确保使用上‘用有所值’。”江津区水务局局长徐吉洪划下了水保项目实施“红线”。

  在项目选址上,严格按照重庆五大功能区和江津区美丽乡村建设定位,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项目法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带动当地农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水土保持主要措施,合理配置坡面灌溉沟渠、田间生产便道,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目标。

  在项目监管上,工程实施方案批复及投资计划下达以后,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投标,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从质量、进度、投资三个方面全面控制和监督工程建设。水利部门还派工程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面对面指导,当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充分发动当地水利志愿者和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在项目验收上,严格实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分级验收制度,单元工程由监理单位验收,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验收,工程完工后由水务局组织区级自验。最后,再由重庆市发改、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创全优者,通报表扬,否则返工重做,并进行经济处罚。

  在资金支付上,江津区政府积极协调,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与灌溉工程、中小河流整治项目统一规划,配套实施。尽力整合水利及其他部门的相关项目,实行“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了巨大合力,推动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进展。

  截至目前,江津区共结合企业实施水保项目3个,治理水土流失35平方公里,营造水保林、经果林600余公顷,推行保土耕作近1000公顷,对2000余公顷疏幼林进行封禁管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显著。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6月30日

免责声明:《开启绿水青山的“永动”模式》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