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只为守护黄河通信畅通

更新时间:2021-06-15 10:29:23 来源: 作者: 浏览:313次 评论:0

导读:他叫王信岭,1930年出生在河南省长垣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境贫寒,他15岁时就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河南河务局的一名厨师,成为了一名黄河人。1953年,通信工作缺少人员,单位便安排工作踏实认真又勤奋好学的王信岭转行学习..

他叫王信岭,1930年出生在河南省长垣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境贫寒,他15岁时就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河南河务局的一名厨师,成为了一名黄河人。1953年,通信工作缺少人员,单位便安排工作踏实认真又勤奋好学的王信岭转行学习通信技术,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河南河务局电话队队员,并且在通信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

  无惧艰辛 百里架线  编织黄河防汛通信网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交通不便,工具简陋,条件非常艰苦,各项工作全靠人力。来到电话队后,王信岭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架设通信线杆。他一边学习通信知识,一边架设线杆,汛期还要参与防汛。那时候,他们平均每天要架设10华里的线路,往返工地全靠两条腿,吃饭只有自带的馒头、咸菜和水,偶尔才能借老百姓的锅炒点青菜吃。如果工地距离驻地太远,晚上就只能借宿在老百姓家里。就这样,1954年王信岭和他的同事把线杆从长垣架设到了沁阳,1955年从濮阳架设到安阳,基本完成了通信线路的铺设。期间,他见证了通信线杆由杂木杆到杉木杆再到后来的水泥杆的变迁史,同时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线路架设任务完成后,电话队人员被分配到沿线各修防段,做线杆维护工作。当时的通信线杆是杉木杆(1960年开始更换为水泥杆),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检修。王信岭负责管理600棵线杆,总长度约30公里。每次检修时,他要肩挑油桶、劈柴和沥青,手提维修工具,步行前往。检修时,要用铁锹挖开检查,如果线杆根部腐蚀严重,要先去腐再打帮桩加固,最后再用加热好的沥青油漆防腐,有时检修一根线杆就需要忙好几个小时。

   在基层工作,经常需要和群众打交道,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党员,王信岭在借宿时,总是主动帮助村民干农活,割麦子、除草、施肥等农活他是样样精通。村民们也把他当作亲人看待,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给他留一点。在他完成线路维修任务即将离开时,全村人到村口送别的情形,至今依然烙印在他的脑海。

   风雨无阻 昼夜查线  力保通信线路安全

   1957年,王信岭从河南河务局电话队正式调至武陟县庙宫,这里是当时的新乡黄沁河修防处所在地。那时新乡黄沁河修防处管辖新乡市和焦作市所有修防段,通信工作任务量非常大。王信岭一个人就承担了多项工作,既要负责单机、总机的正常运行和维修,又要负责查修30公里的通信线路,经常是白天干活、夜晚查线,不分昼夜地工作。在那个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年代,不论多远的路,都是靠步行过去查线。

   通信工作不同于别的工作,越是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通信线路就越是容易出现故障。一次,王信岭接到排查线路的紧急任务,当时狂风大作、暴雨如瀑,他二话不说,提上马灯和检修工具就和同伴出发了。半路上同伴意外受伤,不得不撤回,王信岭只能独自一人检修线路。由于刚调过去,不熟悉道路,加上天黑,他只能顺着线杆的方向在高粱地里摸索前进。当遇到雨大水深的时候,只能手持高粱秆,边走边探路,防止失足陷入泥坑或井中。当他修复线路,回到驻地时,已是第二天早晨。冬天手脚经常被冻伤,夏天衣服湿透又被蚊虫叮咬已是家常便饭,脚上的水泡也早已破成了老茧……从最初的架设线路、维护线路,再到后来的查修线路,以及单机、总机、电台、载波机的正常运行和维修,一路走来,他始终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确保黄河通信畅通。

   不畏生死 向险而行  洪水中架起通信保障生命线

   1958年7月中旬,王信岭正在郑州参加防汛工作会议,由于花园口洪水不断上涨,会议组宣布立即散会,各参会人员返回驻地待命。当王信岭和同事想方设法赶到黄河桥边时,洪水已经超过了20000立方米每秒,黄河桥已然成为了危桥,火车根本无法通行。王信岭深知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他和同事不顾危险,沿着黄河桥步行跑向位于北岸的庙宫。当他们回到驻地时,天已经黑了。刚吃上一口饭菜的王信岭就接到了尽快修复庙宫到郑州通信线路的任务,他撂下碗筷,背上工具箱,手持照明灯就和同事出发了。当他们连夜顺着线路一路查到黄河桥时,天已微微亮。借着朦胧的晨光,他终于看清桥上所有的通信电缆都被扯断了,只剩下高压线杆还矗立在断桥边缘,原来他们几个小时前才通过的黄河桥已经塌了。王信岭站在桥边,望着如脱缰野马的滔天洪水,心急如焚。为了尽快恢复通信,经过和铁路局、邮电局、供电局等单位沟通,他们确定了高空架线的方案——将滑板吊在高压线上,人带着线缆和工具坐在滑板上滑到黄河对岸接通线路。下方就是超过2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一旦掉下去,瞬间就会被洪水吞没,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面对危险,王信岭没有犹豫,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快速接通南北两岸通信线路。就这样,王信岭腰上系好三对通信线,从黄河北岸爬上高压铁塔(当时已停电),通过滑板滑向第二个铁塔,第三个铁塔……将通信线带到黄河南岸,仅用几个小时就将南北两岸中断的通信电缆由三对临时通信线路代替,完满完成了任务,保障了防汛指令的顺利传递。

   1979年,新乡修防处从武陟县庙宫迁至新乡市,而王信岭则继续留在庙宫电话队,依旧负责多项通信工作。1985年,他才从庙宫调到新乡市,一边工作,一边带徒。1990年退休后,又被单位返聘工作了两年的时间。就这样,王信岭在通信岗位上干了整整40年,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曾多次被水利电力部、黄委、河南河务局、新乡河务局表彰,多次被各级党组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王信岭已是91岁高龄,他把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热爱的黄河通信事业。在谈起通信工作时,他依旧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仿佛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那一刻,笔者深刻体会到了他心中的那份信念——要把黄河通信工作做好,时刻保障黄河通信畅通!(讲述:王信岭 整理:王晓敏  高鹏涛)


免责声明:《40年,只为守护黄河通信畅通 》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