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从“耕地”到“耕水”
更新时间:2013-11-20 21:39:19 来源: 作者: 浏览:1210次 评论:0条
导读:有感于从“耕地”到“耕水”6月19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从耕地到耕水” 为题,专题介绍了山东齐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带给老百姓的真切实惠。我为该水利项目的建设带给老百姓实惠而感到骄傲,更为“从耕地到耕水”这个提法而感到自豪。我是一名年轻的水利人..
有感于从“耕地”到“耕水”
6月19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从耕地到耕水” 为题,专题介绍了山东齐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带给老百姓的真切实惠。我为该水利项目的建设带给老百姓实惠而感到骄傲,更为“从耕地到耕水”这个提法而感到自豪。
我是一名年轻的水利人,埋头于水利事业已近十年,十年间水利变化无疑是巨大的。春季抗旱引水、夏季防汛排涝、秋冬兴建水利工程这种形成了比较固定模式的、有规律的常规工作状态得到突破性的改变,特别是今年中央、省市一号文件颁布以来,水利人伴随着水利工作的繁重而忙碌起来。
回望历史,泱泱中华,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从“井田制”到“地主”再到土地改革,社会每一次大的变革无疑都是围绕土地作文章。举目当前,顺承党中央的好政策,围绕农业高产丰产稳产的总要求,水利保障农业作用无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五千年中华文明,围绕土地而耕耘的脚步从未停止,耕耘土地与耕耘水利,相辅相成,互为犄角,这是历史的必然,进步的号角,更是对我们水利事业发展极大的机遇和考验。
当第一眼看到“从‘耕地’到‘耕水’”这个题目时,我为之疑惑,随之又为之沸腾。这是多么准确的判定,这是多么“切入要害”的论断。“耕地、耕水”一字之差,表现的张力是多么的丰富。他表现出了政策的方向,农业工作的方向,水利发展的方向,更表现出了当前水利人的重担和责任。没有系统的水利保障,土地的高产丰收稳定便无从谈起。
我们曾经对土地索取很多,对水利的投入很少。近年来,水利欠账对土地产出,形成了难以计算的瓶颈。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末梢”水利建设与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举例说明,齐河县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完成投资3200余万元,一次性建成4.8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这是该县在建国以来,一次性投入最大,受益群众最多,建成节水面积最广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重点解决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是积极的,是拥护的,无偿迁占,无偿投工投劳,基本实现了万顷良田自流灌溉,田间通上“自来水”,灌溉极方便,千百年来农民“理想化”的种地模式得以实现。试想在这样的土地上,无论种植上什么农作物,都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保障,农业的稳产、丰产、高产怎能不实现,水利对农业的保障怎能不突出,群众的脸上怎能不挂满笑颜。
今年春季,祖国南北旱情纷纷告急,进入六月份以来,南方迎来“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天气,从旱到涝“一夜之间”。极端气候频发,农业生产保障力极差,农田里水多了排不出,水少了浇不上,水利两级问题严重。这也成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因素。土地政策稳定,耕地“红线”时刻处于高压状态,保障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水利保障力更加突出。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这就是“耕水”的总方针、总要求、总目标。“耕耘水利”任重道远,我愿做耕耘水利的一份子,为“耕水”者而骄傲和自豪。
免责声明:《有感于从“耕地”到“耕水”》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