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防汛长江行(三)

更新时间:2016-05-31 21:00:38 来源: 作者: 浏览:935次 评论:0

导读:城陵矶水文站职工收集整理测流数据 本报记者 李先明/摄  □本报记者陈萌李先明杨莹  城陵矶水文站——  永恒坚守现代监测  八百里洞庭,七口汇水,唯一口出水。城陵矶的水情,是洞庭安澜的“晴雨表”,更是长江中下游平稳行洪的重点区域之一。  4月22日,..

城陵矶水文站职工收集整理测流数据 本报记者 李先明/摄

  本报记者 陈萌 李先明 杨莹

  城陵矶水文站——

  永恒坚守现代监测

  八百里洞庭,七口汇水,唯一口出水。城陵矶的水情,是洞庭安澜的“晴雨表”,更是长江中下游平稳行洪的重点区域之一。

  422日,在绵绵细雨中,记者一行深入湖南岳阳长江委水文局城陵矶(七里山)水文站,在长江水文测船上亲身感受水文职工的执着坚守和现代化的水文监测。

  “这是座百年老站,测的是长江中游近乎最为复杂的水情。”水文站职工彭艳明向我们介绍,“由于距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仅3.5公里,城陵矶站水位受长江顶托甚为严重。有别于一般水文站单一线的水位流量关系,这里的水位流量过程线由正反的八字绳套首尾相连,弯转交错。同一水位流量相差可达2万立方米每秒,相同流量的水位相差更高达10米。加之长江干流松滋、太平、藕池与长江支流湘资沅澧来水交错入湖,使城陵矶站水位影响因素远复杂于其他站。”

  据了解,在长江水文防洪预报模型中,要求城陵矶流量数据均用实测流量来验证。因此,当城陵矶水位超警戒时,要逐日测流;情况危急时,一天要测2次。

  57岁的彭艳明负责城陵矶水文站水位、流量、泥沙、水温等测量数据材料的整编、初制,是一位干了30多年测报工作的老水文人。应记者请求,他招呼来他的同事们给我们进行ADCP测流演示。

  即将上测船时,他一再强调,所有上船的人必须穿上救生衣。当我们走进测船驾驶舱时,只见印有水文测轮应变演习部署表、船舶驾驶安全操作规程、船长(驾驶人员)职责的牌匾都一一悬挂在船舱壁上。

  的确,无论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测量,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正如船上的标语所说:“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彭艳明介绍,在目前水情下,运用ADCP测量该断面,每次测流长度在1200米左右,高水时会达到2000米以上,测流时,航线要保持一致,不能有回流。往返测流误差在2%以内,就证明测流通过;否则要重测。

  发动测船,解放缆绳,架设仪器,启动电脑,转动轮盘,紧盯屏幕,接收数据,保持航向,平稳行进,安全返航,收回仪器,整理数据……一套麻利的动作下来,流畅自然。半个多小时,彭艳明和他的同事完成了运用ADCP进行城陵矶断面测流的操作,测量数据也同步显示在了电脑上。

  “相比1998年,现在的科技手段大大减轻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彭艳明说。

  1998年党中央决策是否启用荆江分洪区时,我们每半小时报一次水位。24小时水位报汛持续3个月,大伙基本没歇脚。”做了几十年水位观测员的林红武对1998年的工作场景仍记忆犹新。“城陵矶站所处的江湖交汇处,有类似潮汐的特点,自动报汛前观测水尺时更要综合最近40分钟的平均数据,每5分钟读一次数,取稳定值。大水时,人基本不能离开水尺桩。”

  现在,逐时观测水位已成历史,长江委水文局于2005年完成了所属118个中央报汛站水位、雨量自动采集、存贮和传输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报汛自动化系统的统一。

  通过浮子式、气压式传感器的精确测量,水位遥测终端每天8点到805分,自动把水位数据通过网络、短信、北斗卫星发送到长江委岳阳水情分中心,十分便捷。ADCP在河流流量测验中,更是极大提高流量测验自动化水平,缩短测验时间,节省劳动力,提高了水文巡测能力。

  洞庭湖——

  退田还湖综合治理

  行至岳阳市君山垸堤防处,已近傍晚,雨水暂歇,阴云仍在。长而宽的堤防上,附近三三两两村民悠闲地散着步。

  1998年那时候启用了子堤,用块石、蛇皮袋挡水,解放军日夜奋战在大堤上。”君山区水利局副局长卢建文指着脚下说,“那时候堤面全是水。”

  素有“洞庭明珠”美誉的君山区,北沿长江,南临洞庭,扼洞庭湖的出口咽喉。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交汇于此,是洞庭湖区防汛的重要“堡垒”。

  堤身堤基隐患处理,堤身护坡,填塘固基,防浪林护堤林,堤顶路面硬化……于2014年开工建设的君山垸堤防加固工程,加固堤防总长15.15公里。而今,它们张开坚强臂膀,时刻守卫家园。

  防洪堤坝是确保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安全度汛的水上长城,也是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基础。君山区的圩垸堤防建设,映射出多年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98大洪水过后,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等五省对干堤进行了全面加固,并加高加固了部分支流及洞庭湖区、鄱阳湖区的重点圩垸堤防。筑牢第一道防线,夯实防御薄弱环节,成为沉着应对、有力出击的保障。

  “湖区是防洪的薄弱环节。”湖南省防办主任罗毅君说。

  “洞庭天下水,鱼美稻粱肥。”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这个美丽的湖泊不吝赞美之词。曾经,它只是君山附近的一小块水面,随着江河关系变化,湖面面积不断扩大到约6000平方公里,全盛时期号称“八百里洞庭”。而在清朝中叶后,不断的围湖造田和日益严重的泥沙淤积使得湖面面积不断萎缩,调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连年不断,湖区人民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8年后,洞庭湖被纳入国家治理大江大湖的规划之中,湖区开始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工程,洞庭湖的命运也因此改变。浩大的工程给洞庭湖带来历史巨变——退田还湖面积779平方公里,有效扩大洞庭湖调蓄洪容积34.7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也显著改善。而今,这里可见湖水浩渺,飞鸟云集,景象怡人。

  经过不同重点、不同阶段的长期治理,现在洞庭湖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已大为增强。岳阳市防办主任冯楚生说:“现在,洞庭湖区已初步构筑了以堤防为基础,防洪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电排建设和其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5月31日

免责声明:《【记者手记】防汛长江行(三)》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