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水脉路 一丝血脉情(二)
更新时间:2015-09-23 21:17:59 来源: 作者: 浏览:4667次 评论:0条
导读:情起水之源——解决用水之困,让缺水地区绽放希望 陇中苦瘠甲天下。历史的遗留问题、缺水带来的贫困给甘肃省带来了极大考验。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吃到干净水,让群众看到生活富足的希望,成为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甘肃省政府号召组织群众出工投..
情起水之源
——解决用水之困,让缺水地区绽放希望
陇中苦瘠甲天下。历史的遗留问题、缺水带来的贫困给甘肃省带来了极大考验。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吃到干净水,让群众看到生活富足的希望,成为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甘肃省政府号召组织群众出工投劳,挖涝池,打水窖,掏土井,到改革开放初期,改善了约700万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扶贫是甘肃农村工作的主线,其重点之一就是解决贫困群众的吃水用水问题。1980年,水利部召开全国农村饮水工作座谈会,正式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纳入各级水利部门的投资计划。1984年,甘肃省出台了第一个指导全省农村饮水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甘肃省农村人畜饮水暂行规定》。1995—1996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旨在解决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困难的“121雨水集流工程”,改善了131万人的饮水困难。到21世纪之前,甘肃省80%的农村人口终于实现了有水吃。
2000年,为加快解决我国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党中央决定“十五”期间在严重缺水地区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甘肃省以此为契机,建成了一批小型引水工程、单井单村供水工程,并依托水库建设了一些农村供水水厂。
在基本实现农村饮水解困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此,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全省“民生一号工程”。1526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纳入国家十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逐步告别吃不上水的历史。
“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首西北山区民谣描述的场景,就是天水市甘谷县的写照。
甘谷县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年均降水量452.2毫米,蒸发量1466.8毫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26.1立方米,饮水十分困难。全县进入国家十年规划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6.35万人,占县农村总人口的83.3%。截至2014年年底,甘谷县建成了磐安、崖湾等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7.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项目均配套了水表、闸阀、水嘴等终端供水设施,送水入户。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上下牙娄村,牧民索南才让家今年7月终于通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这主要得益于2015年中央新增的藏区规划外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此次,甘肃省申请中央增加藏区饮水安全专项资金达1.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6亿元,省级配套0.3亿元,解决了藏区九县(市)规划外13.4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4—2015年,甘肃省克服财政资金紧缺的困难,利用国开行贷款投入资金7.2亿元,解决了7个试点县规划外44.7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安排规划外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3亿元,解决了11个县(区)22.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5年,根据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部署和《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甘肃省再次把58个贫困县(市、区)、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列为重点,确保精准到村入户通自来水。2017年前,甘肃省将有1107个贫困村118万人感受到党与政府的这份恩泽。到2020年,通过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等,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0%,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个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落地让缺水地区看到了水之润泽,给当地群众带去了发展的希望。“通上水了,真是棒得很,方便得很,生活终于不用愁了。”在甘谷县马家岘村,受益于东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马进生老人不停地赞叹。
免责声明:《一条水脉路 一丝血脉情(二)》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