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水利水电基础知识96个常见问题
2019-05-31 15:59: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329次 评论:0

 1、请简述水泵的定义及其分类?
答:定义:水泵是输送和提升液体的机器,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被输送液体的动能或势能。
分类:叶片式水泵、容积式水泵、其它类型水泵(螺旋泵、射流泵、水锤泵、水轮泵、气升泵等)。

2、简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答:离心泵在启动前,应先用水灌满泵壳及吸水管道,然后驱动电机,使叶轮和水作高速旋转运动,此时水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出叶轮,经蜗壳中的流道而流入水泵的压水管道,由压水管道而输入管网中,与此同时,水泵叶轮中心处由于水被甩出而形成真空,吸水池中的水便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吸水管而源源不断的流入叶轮吸水口,又受到高速旋转的叶轮的作用,被甩出叶轮而输入压水管道,这样,就形成了离心泵的连续输水。

3、请简述离心泵装置的定速运行及调速运行工况?
答:由水泵的特性曲线可知,每一台水泵在一定的转速下,都有它自己固有的特性曲线,此曲线反映了该水泵本身潜在的工作能力,这种潜在的工作能力,在现实运行中,就表现为瞬时的实际出水量、扬程、轴功率及效率值等,这些曲线上的实际位置,称之为水泵装置的瞬时工况点,它表示了该水泵在此瞬时的实际工作能力。
定速运行工况是指水泵在恒定转速运行情况下,对应于相应转速在特性曲线上的工况值的确定。
调速运行工况是指水泵在可调速的电动机驱动下运行,通过改变转速来改变水泵装置的工况点。

4、请简述水泵比转数(ns)的概念及意义?
答:由于叶片泵的叶轮构造和水力性能的多种多样性,大小尺寸也各不相同,为了对整个叶片泵进行分类,将同类型的水泵组成一个系列,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泵共性的综合性的特征数,作为水泵规范化的基础,这个特征数称为水泵的相似准数,又称比转数。

5、请简述泵站中的水锤及其常用的水锤防护措施?
答:在压力管道中,由于水流流速的剧烈变化而引起一系列剧烈的压力交替升降的水力冲击现象,称为水锤。
泵站中常见的水锤主要有三大类:关阀水锤、停泵水锤及启泵水锤。
关阀水锤是指管路系统中阀门关闭所引起的水锤;
停泵水锤是指水泵机组因突然失电或其它原因,造成开阀停机时,在水泵及管路中水流流速发生剧变而引起的压力传递现象。
启泵水锤是指水泵机组转速从零到达额定值或从启动到正常出水过程中所产生的水锤。
常用的防护措施如下:
关阀水锤的防护主要通过调节阀门的关闭规律,减小水锤压力;
启泵水锤的防护主要是保证管道中气体能顺利通畅的排除出管道;
停泵水锤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
增大机组的GD2;B)阀门调节防护;C)空气罐防护;D)空气阀防护;E)调压塔防护;F)单向塔防护;

6、水泵选择时,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答:水泵选择主要要点:大小兼顾,调度灵活;型号整齐,互为备用;合理的用尽各水泵的高效段;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大中型泵站需作选泵方案比较。即工作水泵的型号及台数应根据逐时、逐日和逐季水量变化、水压要求、水质情况、调节水池大小、机组的效率和功率因素等,综合考虑确定。当供水量变化大且水泵台数较少时,应考虑大小规格搭配,但型号不宜过多,电机的电压宜一致。

7、请简述水泵吸水管路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答:水泵吸水井、进水流道及安装高度等应根据泵型、机组台数和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使用条件和维修要求,吸水井宜采用分格。
非自灌充水水泵应分别设置吸水管。设有3台或3台以上的自灌充水水泵,如采用合并吸水管,其数量不宜少于两条,当一条吸水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管仍能通过设计水量。
吸水管布置应避免形成气囊,吸水口的淹没深度应满足水泵运行的要求。
吸水井布置应满足井内水流顺畅、流速均匀、不产生涡流,且便于施工及维护。大型混流泵、轴流泵宜采用正向进水,前池扩散角不宜大于40°。
水泵安装高度应满足不同工况下必需气蚀余量的要求。
湿式安装的潜水泵最低水位应满足电机干运转的要求。干式安装的潜水泵必须配备电机降温装置。

8、卧式水泵及小叶轮立式水泵机组布置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单排布置时,相邻两个机组及机组至墙壁间的净距:电动机容量不大于55kW时,不小于1.0m;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时,不小于1.2m。当机组竖向布置时,尚需满足相邻进、出水管道间净距不小于0.6m。
双排布置时,进、出水管道与相邻机组间的净距宜为0.6~1.2m。
当考虑就地检修时,应保证泵轴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

9、请简述泵房布置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满足机电设备布置安装运行和检修的要求;满足泵房结构布置的要求;满足泵房内通风采暖和采光要求,并符合防潮防火防噪声等技术规定和泵站设计规范;满足内外交通运输的要求;注意建筑造型做到布置合理适用美观。

10、水泵出水管道明管设计时应满足那些要求?
答:明管转弯处必须设置镇墩。在明管直线段上设置的镇墩间距不宜超过100m。两镇墩之间的管道应设伸缩节,伸缩节应布置在上端;管道支墩的型式和间距应经技术分析和经济比较确定。除伸缩节附近处,其他各支墩宜采用等间距布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应采用连续管座或每节设2个支墩;管间净距不应小于0.8m,钢管底部应高出管道槽地面0.6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承插口底部应高出管槽地面0.3m;管槽应有排水设施。坡面宜护砌。当管槽纵向坡度较陡时,应设人行阶梯便道,其宽度不宜小于1.0m;当管径大于或等于1.0m且管道较长时,应设检查孔。每条管道设置的检查孔不宜少于2个;在严寒地区冬季运行时,可根据需要对管道采取防冻保温措施。

11、水泵出水管道埋管设计中应满足那些要求?
答:埋管管顶最小埋深应在最大冻土深度以下;埋管宜采用连续垫座。圬工垫座的包角可取90o-135o;管间净距不应小于0.8m;埋入地下的钢管应做防锈处理;当地下水对钢管有侵蚀作用时,应采取防侵蚀措施;埋管上回填土顶面应做横向及纵向排水沟;埋管应设检查孔,每条管道不宜少于2个。

12、水泵出水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设计中应满足那些要求?
答: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不得低于C40;预制钢筋混凝土不得低于C25;现浇钢筋混凝土不得低于C20;
现浇钢筋混凝土管道伸缩缝的间距应按纵向应力计算确定,且不宜大于20m。在软硬两种地基交界处应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
预制钢筋混凝土管道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在直线段每隔50-100m宜设一个安装活接头。管道转弯和分岔处宜采用钢管件连接,并设置镇墩。

13、请简述给水系统的组成?
答:给水系统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主要包括:取水构筑物、水处理构筑物、泵站、输水管渠和管网、调节构筑物等。

14、简述如何确定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
答:地形高差大的城镇给水系统宜采用分压供水。对于远离水厂或局部地形较高的供水区域,可设置加压泵站,采用分区供水。
当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且有合适水源可利用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可独立设置工业用水给水系统,采用分质供水。
当给水系统采用区域供水,向范围较广的多个城镇供水时,应对采用原水输送或清水输送以及输水管路的布置和调节水池、增压泵站等的设置,作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5、当采用直接供水方式向建筑物供水时,其水头如何确定?
答:当按直接供水的建筑层数确定给水管网水压时,其用户接管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一层为10m ,二层为12m,二层以上每增加一层增加4m。

16、请简述设计供水量包括哪些用水?
答:综合生活用水 ( 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 ) ;工业企业用水;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消防用水。

17、简述日变化系数Kd和时变化系数Kh的定义,并说明其如何取值?
答:日变化系数是指一年中,最高日用水量与平均日用水量的比值;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情况下,最高日城市综合用水的时变化系数宜采用1.2~1.6。
时变化系数是指在最高用水量的一天中,最高一小时用水量与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在缺乏实际用水资料情况下日变化系数宜采用1.1~1.5。

18、输水管(渠)线路的布置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尽量缩短管线的长度,尽量避开不良地质构造(地质断层、滑坡等)处,尽量沿现有或规划道路敷设;减少拆迁,少占良田,少毁植被,保护环境;施工、维护方便,节省造价,运行安全可靠。

19、输水系统中原水、清水管道设计流量如何确定?答:从水源至净水厂的原水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确定,并计入输水管(渠)的漏损水量和净水厂自用水量。
从净水厂至管网的清水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条件下,由净水厂负担的供水量计算确定。

20、给水管网的布置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按照城市规划平面图布置管网,布置时应考虑给水系统分期建设的可能,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管网的布置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当局部管网发生事故时,断水范围应减到最小;管线遍布在整个给水区内,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力求以最短距离敷设管线,以降低管网造价和供水能量费用。

21、简述管网计算的内容及步骤?
答:求出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求出管段计算流量;确定各管段的管径和水头损失;进行管网水力计算或技术经济计算;确定水泵扬程和水塔高度;管网复核计算。

22、简述比流量、沿线流量及节点流量的含义?
答:比流量:在管网的计算中,如果按照实际用水情况来计算管网,非但很少可能,并且因用户用水量经常变化也没有必要,因此,在计算时往往加以简化,即假定用水量均匀分布在全部干管上,由此得出的干管单位长度的流量,称为比流量;
沿线流量:供给该管段两侧用户所需的流量;
节点流量:从沿线流量折算得出的并且假设是在节点集中流出的流量。

23、简述树状输水管网水力计算的步骤?
答:求出管路系统的比流量;求出沿线流量;求出节点流量;求出各干管管段的管径;求出各干管节点水头;确定水塔的高度及泵站水泵的扬程。

24、简述环状输水管网水力计算的步骤?
答:初步判定各管段水流方向并选好控制点;从二级泵站到控制点间,选几条主要平行干管,进行流量预分配,干管内流量尽可能相似;按照假定的水流方向及分配的流量进行管网水力平差计算,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得出各管段的实际流量及方向。

25、管网的校核条件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配水管网应按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及设计水压进行水力平差计算,并应分别按下列 3 种工况和要求进行校核:
发生消防时的流量和消防水压的要求;最大转输时的流量和水压的要求;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用水量和设计水压要求。

26、输水管材应如何的选择?
答:输配水管道材质的选择,应根据管径、内压、外部荷载和管道敷设区的地形、地质、管材的供应,按照运行安全、耐久、减少漏损、施工和维护方便、经济合理以及清水管道防止二次污染的原则,进行技术、经济、安全等综合分析确定。

27、金属管道防腐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金属管道内防腐宜采用水泥砂浆衬里,外防腐宜采用环氧煤沥青、胶粘带等涂料。
金属管道敷设在腐蚀性土中以及电气化铁路附近或其他有杂散电流存在的地区时,为防止发生电化学腐蚀,应采取阴极保护措施(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或牺牲阳极)。

28、清水调节池的容积如何确定?
答:清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水曲线、送水曲线、自用水量及消防储备水量等确定,并满足消毒接触时间的要求。当管网无调节构筑物时,在缺乏资料情况下,可按水厂最高日设计水量的 10%~20%确定。

29、水源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体功能区划所规定的取水地段;可取水量充沛可靠;原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标准;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取水、输水、净水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具有施工条件。

30、简述取水工程的任务?
答:取水工程是给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任务是从水源地取水,并送至水厂或用户。

31、地下水、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应分别满足哪些要求?
答: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取水量必须小于允许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地下水开采后,不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地面沉降。
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年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户的重要性选定,宜采用90%~97%。

32、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位于水质好、不易受污染的富水地段;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地区;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尽量避开地震区、地质灾害区和矿产采空区。

33、简述地下取水构筑物型式及适用条件?
答:管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4m,底板埋藏深度大于8m;大口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在5m 左右,底板埋藏深度小于15m;渗渠仅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小于5m,渠底埋藏深度小于6m;泉室适用于有泉水露头,流量稳定,且覆盖层厚度小于5m。

34、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有防止地面污水和非取水层水渗入的措施;在取水构筑物的周围,根据地下水开采影响范围设置水源保护区,并禁止建设各种对地下水有污染的设施;过滤器有良好的进水条件,结构坚固,抗腐蚀性强,不易堵塞;大口井、渗渠和泉室应有通风设施。

35、大口井的深度及直径如何确定?
答:大口井的深度不宜大于15m,其直径应根据设计水量、抽水设备布置和便于施工等因素确定,但不宜超过10m。

36、防止大口井水质被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答:进人孔应采用密封的盖板,盖板顶高出地面不得小于0.5m。
井口周围应设不透水的散水坡,其宽度一般为 1.5m;在渗透土壤中散水坡下面还应填厚度不小于1.5m的粘土层,或采用其他等效的防渗措施。

37、渗渠中管渠的断面尺寸如何确定?
答:水流速度为0.5~0.8m/s;充满度为0.4~0.8;内径或短边长度不小于600mm;管底最小坡度大于或等于0.2%。

38、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应满足那些要求?
答:位于水质较好的地带;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深,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等影响;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供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位于城镇和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

39、岸边式取水泵房进口地坪的设计标高如何确定?
答:当泵房在渠道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0.5m;当泵房在江河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再加0.5m,必要时尚应增设防止浪爬高的措施;泵房在湖泊、水库或海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再加0.5m,并应设防止浪爬高的措施。

40、简述取水构筑物进水口的高度是如何规定的?
答:(1)位于江河上的取水构筑物最底层进水孔下缘距河床的高度,应根据河流钓水文和泥沙特性以及河床稳定程度等因素确定,并应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侧面进水孔不得小于0.5m,当水深较浅、水质较清、河床稳定、取水量不大时,其高度可减至0.3m;顶面进水孔不得小于1.0m;
(2)取水构筑物淹没进水孔上缘在设计最低水位下的深度,应根据河流的水文、冰情和漂浮物等因素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顶面进水时,不得小于0.5m;侧面进水时,不得小于0.3m;
虹吸进水时,不宜小于1.0m,当水体封冻时,可减至0.5m。

41、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格栅的栅条间距如何确定?
答:取水构筑物进水孔应设置格栅,栅条间净距应根据取水量大小、冰絮和漂浮物等情况确定,小型取水构筑物宜为30~50mm,大、中型取水构筑物宜为80~120mm。当江河中冰絮或漂浮物较多时,栅条间净距宜取大值。

42、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格栅的过栅流速如何确定?
答:进水孔的过栅流速,应根据水中漂浮物数量、有无冰絮、取水地点的水流速度、取水量大小、检查和清理格栅的方便等因素确定,宜采用下列数据: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为0.2~0.6m/s;无冰絮时为0.4~1.0m/s;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为0.1~0.3m/s;无冰絮时为0.2~0.6m/s。

43、虹吸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进水自流管或虹吸管的数量及其管径,应根据最低水位,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其数量不宜少于两条。当一条管道停止工作时,其余管道通过的流量应满足事故用水要求。
进水自流管和虹吸管的设计流速,不宜小于0.6m/s。必要时,应有清除淤积物的措施。
虹吸管宜采用钢管。

44、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水时,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考虑确定,并宜加于原水中,经过与水充分混合、接触后,再投加混凝剂或氯。
粉末活性炭的用量应根据试验确定,宜为5~30mg/L。
湿投的粉末活性炭炭浆浓度可采用5%~10%(按重量计 ) 。
粉末活性炭的贮藏、输送和投加车间,应有防尘、集尘和防火设施。

45、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时,应满足哪些规定?
答:高锰酸钾宜在水厂取水口加入;当在水处理流程中投加时,先于其它水处理药剂投加的时间不宜少于3min。
经过高锰酸钾预氧化的水必须通过滤池过滤。
高锰酸钾预氧化的药剂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精确控制,用于去除有机微污染物、藻和控制臭味的高锰酸钾投加量可为0.5~2.5mg/L。
高锰酸钾的用量在12kg/d以上时宜采用干投。湿投溶液浓度可为4%。

46、简述混凝的机理?
答:主要有三种混凝理论,分别是:
电性中和:投入混凝剂提供大量的反离子,由于反离子浓度的增加,扩散层厚度变薄,滑动面上的电位降低,排斥势能降低,当排斥势能与吸引势能相等时便发生凝聚吸附架桥:高分子物质的混凝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及链状结构,与胶体形成“胶体—高分子—胶体”絮凝体,高分子物质起架桥作用。
网捕或卷扫:当铝盐或铁盐混凝剂投量很大而形成大量氢氧化物沉淀时,可以网捕、卷扫水中教理以致产生沉淀分离,称之为卷扫或网捕作用。

47、简述常用的混凝剂有哪些?
答:无机混凝剂主要包括:吕系(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SC)等);铁系(三氯化铁、硫酸亚铁、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756dS)等)。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阳离子型、阴离子性、两性型、非离子型。

48、隔板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时间宜为20~30min;絮凝池廊道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渐变进行设计,起端流速宜为0.5~0.6m/s,末端流速宜为0.2~0.3m/s;隔板间净距宜大于0.5m。

49、机械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时间为15~20min; 池内设3~4挡搅拌机;搅拌机的转速应根据浆板边缘处的线速度通过计算确定,线速度宜自第一挡的0.5m/s逐渐变小至末挡的0.2m/s;池内宜设防止水体短流的设施。

50、折板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时间为12~20min。
絮凝过程中的速度应逐段降低,分段数不宜少于三段,各段的流速可分别为:
第一段:0.25~0.35m/s;第二段:0.15~0.25m/s;第三段:0.10~0.15m/s。
折板夹角采用90°~120。

51、栅条(网格)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池宜设计成多格竖流式。
絮凝时间宜为12~20min,用于处理低温或低浊水时,絮凝时间可适当延长。
絮凝池竖井流速、过栅(过网)和过孔流速应逐段递减,分段数宜分三段,流速分别为:
(1)竖井平均流速:前段和中段0.14~0.12m/s,末段0.14~0.10m/s;
(2)过栅(过网)流速:前段0.30~0.25m/s,中段0.25~0.22m/s,末段不安放栅条(网格);
(3)竖井之间孔洞流速:前段0.30~0.20m/s,中段0.20~0.15m/s,末段0.14~0.10m/s。
絮凝池宜布置成2组或多组并联形式。
絮凝池内应有排泥设施。

52、平流沉淀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宜为1.5~3.0h。
平流沉淀池的水平流速可采用10~25mm/s,水流应避免过多转折。
平流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可采用3.0~3.5m。沉淀池的每格宽度(或导流墙间距),宜为3~8m,最大不超过15m,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得小于4;长度与深度之比不得小于10。
平流沉淀池宜采用穿孔墙配水和溢流堰集水,溢流率不宜超过300m³/(m?d)。

53、上向流斜管沉淀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斜管沉淀区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5.0~9.0m3/(m2?h)。
斜管设计可采用下列数据:斜管管径为30~40mm;斜长为1.0m;倾角为60°。
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宜小于1.0m;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

54、侧向流斜管沉淀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斜板沉淀池的设计颗粒沉降速度、液面负荷宜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可采用0.16~0.3mm/s,液面负荷可采用6.0~12m3/(m2?h),低温低浊度水宜采用下限值;斜板板距宜采用80~100mm;斜板倾斜角度宜采用60°;单层斜板板长不宜大于1.0m。

55、水力循环澄清池清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水力循环澄清池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2.5~3.2m3/(m2?h)。
水力循环澄清池导流筒(第二絮凝室)的有效高度,可采用3~4m。
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回流水量,可为进水流量的2~4倍。
水力循环澄清池池底斜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小于45°。

56、脉冲澄清池清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脉冲澄清池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2.5~3.2m3/(m2?h)。
脉冲周期可采用30~40s,充放时间比为3:1~4:1。
脉冲澄清池的悬浮层高度和清水区高度,可分别采用1.5~2.0m。
脉冲澄清池应采用穿孔管配水,上设人字形稳流板。
虹吸式脉冲澄清池的配水总管,应设排气装置。

57、气浮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气浮池宜用于浑浊度小于100NTU及含有藻类等密度小的悬浮物质的原水。
接触室的上升流速,可采用10~20mm/s,分离室的向下流速,可采用1.5~2.0mm/s,即分离室液面负荷为5.4~7.2m³/(㎡?h)。
气浮池的单格宽度不宜超过10m;池长不宜超过15m;有效水深可采用2.0~3.0m。
溶气罐的压力及回流比,应根据原水气浮试验情况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溶气压力可采用0.2~0.4MPa;回流比可采用5%~10%。
气浮池宜采用刮渣机排渣。刮渣机的行车速度不宜大于5m/min。

58、哪些材料可用作滤料?
答: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蚀性能。可采用石英砂、无烟煤和重质矿石等。

59、滤料层厚度 (L) 与有效粒径 (d10) 之比 (L/d10值)范围如何确定?
答:滤料层厚度 (L) 与有效粒径 (d10) 之比(L/d10值):细砂及双层滤料过滤应大于1000;粗砂及三层滤料过滤应大于1250。

60、简述双层滤料、三层滤料及均质滤料如何组成?
答:双层滤料组成: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
三层滤料组成: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中层采用中等密度,中等粒径的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
均质滤料的组成:沿整个滤层深度方向的任一横断面上,滤料组成和平均粒径均匀一致。

61、大阻力配水系统管道直径如何计算?
答:大阻力配水系统管道直径应按冲洗流量,并根据下列数据通过计算确定:
配水干管(渠)进口处的流速为1.0~1.5m/s;
配水支管进口处的流速为1.5~2.0m/s;
配水支管孔眼出口流速为5~6m/s。

62、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应按冲洗气量、水量如何计算?
答: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应按冲洗气量、水量,并根据下列数据通过计算确定:
配气干管进口端流速为10~15m/s;配水(气)渠配气孔出口流速为10m/s左右;配水干管进口端流速为1.5m/s左右;配水(气)渠配水孔出口流速为1~1.5m/s。

63、单层、双层滤料及三层滤料滤池冲洗前水头损失范围是多少?
答:单层、双层滤料滤池冲洗前水头损失宜采用2.0~2.5m;三层滤料滤池冲洗前水头损失宜采用2.0~3.0m。

64、V形滤池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V形滤池冲洗前水头损失可采用2.0m。
滤层表面以上水深不应小于1.2m。
V形滤池宜采用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
V形滤池冲洗水的供应,宜用水泵。水泵的能力应按单格滤池冲洗水量设计,并设置备用机组。
V形滤池冲洗气源的供应,宜用鼓风机,并设置备用机组。
V形滤池两侧进水槽的槽底配水孔口至中央排水槽边缘的水平距离宜在3.5m以内,最大不得超过5m。表面扫洗配水孔的预埋管纵向轴线应保持水平。
V形进水槽断面应按非均匀流满足配水均匀性要求计算确定,其斜面与池壁的倾斜度宜采用45°~50°。
V形滤池的进水系统应设置进水总渠,每格滤池进水应设可调整高度的堰板。
反冲洗空气总管的管底应高于滤池的最高水位。
V形滤池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的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同格滤池所有滤头滤帽或滤柄顶表面在同一水平高程,其误差不得大于±5mm。
V形滤池的冲洗排水槽顶面宜高出滤料层表面500mm。

65、虹吸滤池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虹吸滤池的最少分格数,应按滤池在低负荷运行时,仍能满足一格滤池冲洗水量的要求确定。
虹吸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可采用1.5m。
虹吸滤池冲洗水头应通过计算确定,宜采用1.0~1.2m,并应有调整冲洗水头的措施。
虹吸进水管和虹吸排水管的断面积宜根据下列流速通过计算确定:
(1)进水管0.6~1.0m/s;
(2)排水管1.4~1.6m/s。

66、重力式无阀滤池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无阀滤池的分格数,宜采用2~3格。
每格无阀滤池应设单独的进水系统,进水系统应有防止空气进入滤池的措施。
无阀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可采用1.5m。
过滤室内滤料表面以上的直壁高度,应等于冲洗时滤料的最大膨胀高度再加保护高度。
无阀滤池的反冲洗应设有辅助虹吸设施,并设调节冲洗强度和强制冲洗的装置。

67、常用的水消毒方法有哪几种?
答:氯及氯化物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及某些重金属离子消毒等。

68、简述氯消毒的机理?
答:在不含氨氮成分的水中,由于细菌带负电,次氯酸根离子难以靠近,而次氯酸为中性体,可扩散到细菌表面,并渗入细菌体内,依靠氯分子的氧化作用,破坏细菌体内酶,从而是细菌死亡。

69、请简述我国饮用水标准规范规定的加氯量值?
答:我国饮用水标准规范规定出厂水游离性余氯在接触30min后不应低于0.3mg/L,在管网末梢不应低于0.05mg/L。

70、地下水同时含铁、锰时,其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什么条件确定?
答:地下水同时含铁、锰时,其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下列条件确定:
当原水含铁量低于6.0mg/L、含锰量低于1.5mg/L时,可采用:
原水曝气——单级过滤。
当原水含铁量或含锰量超过上述数值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必要时可采用:原水曝气——一级过滤——二级过滤。
当除铁受硅酸盐影响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必要时可采用:
原水曝气——一级过滤——曝气——二级过滤。

71、曝气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常用的曝气方法有哪些?
答:曝气装置应根据原水水质、是否需去除二氧化碳以及充氧程度的要求选定。可采用跌水、淋水、喷水、射流曝气、压缩空气、板条式曝气塔、接触式曝气塔或叶轮式表面曝气装置曝气。

72、当采用跌水装置时,其主要参数值如何确定?
答:采用跌水装置时,跌水级数可采用1~3级,每级跌水高度为0.5~1.0m,单宽流量为20~50m3/(m?h)。

73、当采用淋水装置( 穿孔管或莲蓬头 )时,其主要参数值如何确定?
答:采用淋水装置 ( 穿孔管或莲蓬头 ) 时,孔眼直径可采用4~8mm,孔眼流速为1.5~2.5m/s,安装高度为1.5~2.5m。当采用莲蓬头时,每个莲蓬头的服务面积为1.0~1.5m2。

74、当采用接触式曝气装置时,其填料层参数值如何确定?
答:采用接触式曝气塔时,填料层层数可为1~3层,填料采用30~50mm粒径的焦炭块或矿渣,每层填料厚度为300~400mm,层间净距不宜小于 600mm。

75、当采用叶轮表面曝气装置时,其主要参数值是多少?
答:采用叶轮表面曝气装置时,曝气池容积可按20~40min处理水量计算,叶轮直径与池长边或直径之比可为1:6~1:8,叶轮外缘线速度可为4~6m/s。

76、除铁、除锰滤池的滤料宜采用什么材料?滤料参数值为多少?
答:除铁、除锰滤池的滤料宜采用天然锰砂或石英砂等。除铁、除锰滤池滤料的粒径:石英砂宜为dmin=0.5mm,dmax=1.2mm;锰砂宜为dmin=0.6mm,dmax=1.2~2.0mm;厚度宜为800~1200mm;滤速宜为5~7m/h。

77、饮用水除氟常采用哪些方法?
答:饮用水除氟可采用混凝沉淀法、活性氧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

78、简述水的软化处理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基于溶度积原理:加入某些药剂,把钙、镁离子转变成难溶化合物使之沉淀析出,又称水的药剂软化法或沉淀软化法。
基于离子交换原理:利用某些离子交换剂具有的阳离子与水中钙、镁离子进行交换,达到软化的目的,又称离子交换法。
基于电渗析原理: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离子的迁移,在进行水的局部除盐的同时,达到软化目的。

79、简述水厂厂址确定中应注意的事项?
答:给水系统布局合理;不受洪水威胁;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有便于远期发展控制用地的条件;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并便于设立防护地带;少拆迁,不占或少占农田;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80、水厂生产构筑物的布置有哪些要求?
答:高程布置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力求流程通畅、能耗降低、土方平衡。
在满足各构筑物和管线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水厂各构筑物应紧凑布置。寒冷地区生产构筑物应尽量集中布置。
生产构筑物间连接管道的布置,宜水流顺直、避免迂回。

81、简述水厂内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道路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水厂宜设置环行道路;大型水厂可设双车道,中、小型水厂可设单车道;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m,双车道为6m,支道和车间引道不小于3m;车行道尽头处和材料装卸处应根据需要设置回车道;车行道转弯半径6~10m;人行道路的宽度为1.5~2.0m。

82、排水池调节容积应如何确定?
答:当排水池只调节滤池反冲洗废水时,调节容积宜按大于滤池最大一次反冲洗水量确定;
当排水池处调节滤池反冲洗废水外,还接纳和调节浓缩池上清液时,其容积还应包括接纳上清夜所需调节容积。

83、当调节池废水用水泵排出时,排水泵的设置应符合那些相关要求?
答:排水泵的容量应根据反冲洗废水和浓缩池上清液等的排放情况,按最不利工况确定;
当排水泵出水回流至水厂时,其流量应尽量可能连续、均匀;
排水泵台数不宜少于2台,并设置备用泵。

84、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类型应如何选择?
答: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类型选择,应根据生产工艺对循环水的水量、水温、水质和供水系统的运行方式等要求选择,并结合以下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当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质等自然情况;
材料、设备、电能和补给水的供应情况;
场地布置和施工条件;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施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

85、冷却塔在厂区平面布置中的位置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在寒冷地区冷却塔应布置在厂区主要建筑物记录天配电装置的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冷却塔应布置在储煤场等粉尘污染源的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冷却塔应远离厂区内露天热源;
冷却塔之间或冷却塔与其他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除应满足冷却塔的通风要求外,还应满足管、沟、道路、建筑物的防火和防爆要求。以及冷却塔和其他建筑物的施工和检修场地要求;
冷却塔的位置不应妨碍工业企业的扩建。

86、简述减低冷却塔噪音的措施有哪些?
答:机械通风冷却塔应选用降低噪音型的风机设备;
应改善配水和集水系统,降低淋水噪音;
冷却塔周围宜设置消音措施;
冷却塔的位置应远离对噪音敏感的区域。

87、简述淋水填料的型式和材料选择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答:塔型;循环水的水温和水质;填料的热力特性和阻力性能;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和稳定性;填料的价格和供应情况;施工和检修方便;填料的支撑方式和结构。

88、冷却塔的配水系统设计应满足哪些条件?
答:冷却塔的配水系统设计应满足在同一设计淋水密度区域内配水均匀、通风阻力小、能量消耗低和便于维修等要求,并应根据塔型、循环水质等条件按下列规定选择:
逆流式冷却塔宜采用管式或槽式结合的型式;当循环水含悬浮物和泥沙较多时宜采用槽式;
横流式冷却塔宜采用池式或管式;
小型机械通风逆流式冷却塔宜采用管式或螺旋布水器。

89、管式配水系统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配水干管起始断面设计流速宜为1. 0-1.5m/s,大型冷却塔此流速可适当提高;
利用支管使配水干管通成环网;
配水干管或压力配水槽的末端必要时应设通气孔及排污设施。

90、槽式配水系统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主水槽的起始断面设计流速采用0.8-1.2m/s;配水槽的起始断面设计流速采0.5-0.8m/s;
配水槽夏季的正常设计水深应大于溅水喷嘴内径的6倍,且不应小于0.15m;
配水槽的超高不应小于0.1m;在可能出现的超过设计水量工况下,配水槽不溢流;
配水槽断面净宽不应小于0.12m;

91、主、配水槽均宜水平设置,水槽连接处应圆滑,水流转弯角不大于90°配水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池内水流平稳,夏季正常设计水深应大于溅水喷嘴内径或配水底孔直径的6倍;
池壁超高不宜小于0.1m;在可能出现大的超过设计水量工况下不应溢流;
池底宜水平设置;池顶宜设盖板或采取防止关照下滋生菌藻的措施。

92、冷却塔的集水池应符合哪些相关要求?
答:集水池的深度一般不大于2.0m。
集水池应有溢流,排空及排泥措施;
池壁的超高不小于0.3m;小型机械性通风冷却塔不得小于0.15m;
出水口应有拦污设施。
集水池周围应设回水台,其宽度为1.0-3.0m,坡度为3%-5%。
敷设在集水池内的进水管,应有防止当管道放空时浮管的措施。

93、冷却塔应包括哪些附属设施?
答:通向塔内的人孔;从地面通向塔内和塔顶的扶梯或爬梯;配水系统顶部的人行道和栏杆;塔顶的避雷保护装置和指示灯;运行监控的仪表。

94、简述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选择考虑哪些因素?
答: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换热设备设计对污垢热阻值和腐蚀率的要求,结合下列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水源可供的水量及其水质;设计的浓缩倍数(对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处理方法所要求的控制条件;旁流水和补充水的处理方式;药剂对环境的影响。

95、简述敞开式系统中热设备的循环冷却水侧流速和热流密度应符合那些规定?
答:管程循环冷却流速不应小于0.9m/s;壳程循环冷却水流速不应小于0.3m/s;热流密度不宜大于58.2kW/m2。

96、简述冷却水腐蚀控制中常用的缓蚀剂有哪些?
答:主要有如下几类缓蚀剂:
氧化膜型缓释剂:这类缓蚀剂直接或间接产生金属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阻止腐蚀和结垢;水中离子沉淀膜型缓蚀剂:这种缓蚀剂与溶解于水中的离子生成难溶盐或络合物,在金属表面上析出沉淀,形成防蚀膜。
金属离子沉淀膜型缓蚀剂:这种缓蚀剂是使金属活化溶解,并在金属离子浓度高的部位与缓蚀剂形成沉淀,产生致密的薄膜,缓蚀效果良好;吸附膜型缓蚀剂:这种有机缓蚀剂的分子具有亲水基和憎水基,亲水基即极性能有效地吸附在洁净的金属表面上,而将疏水基团朝向水侧,阻碍水和溶解氧向金属扩散,以抑制腐蚀。

Tags: 责任编辑:gljwm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盘点大型水利工程地下厂房施工主.. 下一篇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4种常用技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