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官场微故事 写在前面:我在《趣谈“获奖”》系列稿件里已经说过了,我的笔名有20多个,如“金剑、益思、寒露”等,今天再向大家披露2个笔名:“王剑、王金剑”,也属于“历史解密”哟! 杂谈 医院市场化后的竞争“白热化” 那是1988年的上半年吧,诸家公立医院基本..
写在前面:我在《趣谈“获奖”》系列稿件里已经说过了,我的笔名有20多个,如“金剑、益思、寒露”等,今天再向大家披露2个笔名:“王剑、王金剑”,也属于“历史解密”哟! 那是1988年的上半年吧,诸家公立医院基本上实行了市场化管理。传统的公立医疗模式被打破了,医务人员从过去的“儒医”群体变成了“商医”群体。一句话,医生在看病的同时,也要注意经济效益,名曰:“创收”,口号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应该说,老医生大都一时难以“转弯”,短时间大脑成了“浆糊”,小医生们“转弯”快得很,与时俱进,迅即进入“商医”角色。大家知道,医院服务的对象就是病人,病人是医护人员的衣食父母,是上帝。所以,医疗市场化后便将患者定位成“消费者”,这更明确了医疗“消费”的合理性。另外,当时的每家医院管理工作者都清楚,今天的病人已非同于昔日的病人,今日的医院也不同于昔日的医院。你这个医院若没有了病人(消费者),就意味着你这个医院即将关门。只有病人满院,医院才会财源滚滚,院长和职工的日子才好过,才过得称心。那么,医院靠什么来招揽及吸引病人呢?只有屡出新招方能致胜。记得有位个体医在报纸上做广告,向病人拍胸脯:多少钱包好,治不好不收费,云云。当时,我们许多正规医院的医生对此嗤之以鼻,说那是江湖医生的做法,纯粹为了讨好及拉病人。想不到“十年河东转河西”,原先被公立医院医生不屑一顾的做法,今天也被他们采用了。如有的医院郑重宣布,为了病人的利益,取消诊疗费,降低挂号费等;有的医院出台了一些让利措施,如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各类腔镜手术、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腰椎间盘突出胶原酶溶解术等10项医疗技术,给予10%—50%的优惠;还有的医院实行对下岗职工免收挂号费,并对诊疗费、手术费、检查费、住院费、化验费等收半价的措施等等。令人称绝的是,某医院郑重对社会宣布,自X年X月X日起,凡是来本院儿科就诊的感冒患儿,50元内“搞定”普通感冒,其中还包括胸透和血常规的检查;对来该院作检验的患者实行“买一赠一”,即查5项肝功能者,医院为之出6项结果;查12项者出15项结果。瞧,为了吸引患者,将商家的“买一赠一”的做法也搬进了圣洁的医院,一时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当然,也有为了竞争采取“暧昧”的做法。这里,就有一个奇特的例子:“甘草:6克;238:12克;201:6克……”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你到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后的“代码”处方。这样的“天书”,仅限于医院内部医药人员懂得,外面人拿着这样的“密码”却一头雾水、瞠目结舌。医疗竞争“白热化”,病人“择医”的路子越来越宽,受到的“礼遇”越来越高,花的钱越来越“飙升”。为此,有人忧虑道,医疗行业这样的无序竞争,将后患无穷。笔者以为,以医疗质量、医疗效果取信于患者,把医疗质量作为医院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才是院兴之根本。如果在限费、议价和“选医”、“买一赠一”等上面打花拳,医院硬要医生用固定的费用来治疗动变的疾病,这只能是“作法自毙”,即自己立规矩,自己圈自己。不能说医疗市场化是错误的,但也不能说医疗市场化是正确的,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摸着石头过河”的代价。至于孰对孰非,连官方至今也没个正式结论嘛。 《白衣天使的“困惑”》是笔者发在《安徽日报》1988年6月4日(署名:王金剑)上的文章,可以说是医疗市场开始不久的一篇《观察与思考》文章,似有“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狂妄”之感。
夜,寒气逼人。一位少女披散着头发,抖抖索索地在路灯下来回徘徊……望着夜晚的千家灯火,她真想回到自己的家呀,可她不敢……少女名叫S,今年13岁,是W医院职工的小孩。S自幼亲生父母病故,被人收为养女。养父是W医院的医生,养母是W医院的护士,按理说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应该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惜的是如果知识同野蛮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罪恶……养父是个道德败坏的家伙,曾利用医师职权猥亵奸污女病人,去“体验”监狱生活了几年,前不久才放出来。养母品行也是刁钻古怪,轻浮放荡,同该医院的几个职工关系暧昧,受过组织上的警告处分。S自打投进这家门后,挨打受骂,缺吃少穿,有几次饿得流泪到隔壁叔叔阿姨家讨饭吃,最后发展到偷窃扒拿。养父养母见了,正中下怀,索性将S赶出了家门,任她到社会上去闯荡。S无奈,只好开始活动在公共汽车上,大街小巷里,并且交上了一帮哥儿弟兄们,“杀马路”、“下馆子”,最后竟然发展到拦路打劫……事发后,S被送进了少儿劳教管理所。她悔恨无比,痛哭流涕,她的养父养母却放出口风:“我家的S,谁要谁领去,反正我们不要了!”少女在劳教时,她的养父母一次都不去看望,对群众的舆论置之不理……事实很清楚,把S推向歧途的究竟是谁呢?(载《安徽青年报》1983年3月15日 署名:王剑) 某书记按照惯例,上台的开场白就是“我今天就说一句话”,结果东扯葫芦西扯瓜,漫无边际地一口气穷吹了整整3个小时。会后,书记看完秘书的讲话稿,三十多页只在最后有个句号,不解地问:“你怎么上面全是逗号?”秘书淡淡一笑,讥诮道:“因为您只说一句话嘛!”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当前,我们的城乡改革,牵动着每个人的思绪,带来经济生活、社会关系的大变动。改革需要时间,改革需要效率。改革不需要瀑布般的废话,不需要那些夸夸其谈误国误民的人。提倡说短话,对于改进会风、文风也大有好处。当年,“一句顶一万句”不可取,现在,“一万句顶一句”也不可取。一句就是一句,老老实实地说话吧!
(载《合肥晚报》1985年4月23日 署名:王剑)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免责声明:《官场微故事:杂谈3篇||王金山(安徽合肥)》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