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瞭望中华农水文明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统一了远古时期原始社会末华夏各民族主要部落,成为盟主,故号黄帝。黄帝由于统一了华夏部落,征服了东夷、九黎族而统一远古中国的历史伟绩而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2、嫘祖,一作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技术,史称嫘祖始蚕。出生于西陵(四川省盐亭县)。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中国唐朝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诗仙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悠久文明大国,汉族先民创造了著名于世界的灿烂文化。嫘祖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和炎黄二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中华人文始祖。 3、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东亚华人通过历史和民族的大融合(不仅仅是汉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4、尧帝(约公元前2447—公元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1]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不食大鱼大肉,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并招揽了后稷、皋陶、夔、舜、契等德才兼备的贤者来辅佐自己,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历来被视作仁君的典范。 5、舜帝: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的官。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一说在诸冯,一说在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官,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6、禹帝,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中国的黄河、长江有大功,受舜帝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古中国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远古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中华历史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为化水患为水利有效治理滔天洪水,并且率先划出了古中国的版图为九州。后人称其为大禹。大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中国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7、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姜嫄,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封地为古邰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武功杨凌),其死后葬西南黑水之间,都广之野。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乡民发展粮农耕作,被尊为在古中国启动耕作稷和麦等农作物的先祖。今天西安城西中国农科城杨凌区的教稼台为周朝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遗迹,相传,中国古代农业始祖后稷在教稼台上向广大农民讲述农作物的耕作技术,全国各地来的农民代表或立或坐在教稼台周围,认真学习农业耕作技术,因此,教稼台被列为关中平原四大名台之首,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陕西省杨凌区是被称为中国农业的发祥地。教稼台为覆斗形,同古代粮食量具极为相似,台高9米,每边长12米,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辟四门洞,互相联通,寓意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台体四周护栏桩数恰好为24级,隐含24节气;前台阶分别为五级和六级,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古今名人钱范宇、刘暲昆、于右任、王任重、屈武、周尧、赵宏章等诗词、联语、手迹,刻写的碑、碣镶嵌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教稼台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叶茂、争奇斗艳。若遇天气晴朗,游人登台览胜,长川曲幽、漆水映带、田野碧绿、白云蓝天、太白屏南、梁山拢北,一切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春节期间,我国第一部以鼓为核心元素、为“三农”群体树碑立传、反映华夏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原创鼓舞剧《农祖稷风》,在山西运城市河东会堂剧场举行首场公开演出。《农祖稷风》是一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后稷农耕文化为线条、该剧目讲的是,以河东运城与“古中国”的原始基因、历史渊源和明显标识为主线,以打造“远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契机,以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发端的中华农耕文明为主题,用民间鼓乐舞蹈的表演形式,彰显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变迁发展和远古东方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优良品格,以此歌颂“后稷稼穑”的伟大功德、展现中华农耕农水变迁、品味中国民间鼓舞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全剧共分“尝草教稼”、“犁耧耕播”、“祭天祈雨”、“开镰打场”、“娶亲嫁女”、“上庙赛社”6个篇章。(网评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