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堤两河”治黄方略的来龙去脉
更新时间:2011-03-06 09:42:56 来源: 作者: 浏览:349次 评论:0条
导读: 一、提出背景与内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它哺育了中华民族,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古往今来,不少治黄专家和仁人志士,为了根治黄河,提出了改道、分流、束水攻沙、疏浚河道、上中下游并治等多种治黄方略,深化了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促进了治..
一、提出背景与内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它哺育了中华民族,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古往今来,不少治黄专家和仁人志士,为了根治黄河,提出了改道、分流、束水攻沙、疏浚河道、上中下游并治等多种治黄方略,深化了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促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治黄主管部门在积极探索全河治理策略的同时,在下游采取宽河固堤措施,提高黄河下游的排洪能力,为战胜历年洪水,特别是1958年特大洪水打下了基础。
但是自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兴建以后,全河上下产生了三门峡一库定乾坤的思想,普遍认为三门峡工程一修,加上其它配套设施,黄河的洪水、泥沙被拦在上中游,黄河洪水问题被根本解决,下游主要是兴利了。在这种认识影响下,黄河下游已废弃的民埝逐步恢复,堤防、险工失修,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大大降低。不料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很快发生了严重淤积,关中平原受到严重威胁。1964年12月,周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决定对三门峡水库进行改建,加大排洪排沙能力,要求制定下游治理规划。在此形势下,尽快恢复、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黄河下游河道的特点是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山东省陶城埠以上河道宽5~20km,排洪能力20000~30000m3/s,陶城埠以下河道一般宽1~3 km,个别堤段不足0.5 km, 排洪能力8000~10000m3/s.三门峡水库改建后,当时估计,花园口仍有可能发生30000 m3/s以上的洪水,山东窄河段承受的防洪压力非常大。如何提高山东窄河段的防洪能力,是在进行下游规划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在此情况下,1965年春,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刘传朋等人提出了“三堤两河”治黄设想。主张自山东陶城埠堤段始,在现黄河大堤的北边重新修筑一道堤防,绵延至渤海,新堤与现黄河北堤之间的区域作为黄河分洪道,一般洪水时,利用现河道行洪,新堤作为二道防线,特大洪水时,相机分洪入分洪道,增大洪水出路。以后随着黄河现河道淤积的加深、排洪能力的逐渐缩小,可以相应加大分洪道的泄量,将来必要时,可以将分洪道改为黄河主河道。通过构建这种“三堤两河”的防洪体系,解决山东河段排洪能力不足、黄河下游防洪形势严峻的局面。
二、水电部多次听汇报
1965年4月,水利电力部钱正英副部长到山东考察水利工程,刘传朋等人向她汇报了“三堤两河”即分洪道治黄方案。对此,钱正英指出:“这是方针问题”,“彭真同志指示,要在北边再修一道堤以保安全”,“分洪道赞成再多分一点,不只是6000m3/s,长期设想,搞成一个滩地,把黄河放宽……10km先搞1、2、3km.”
1970年5月,钱副部长再次到山东考察,又听取了山东河务局分洪道意见的介绍,她向山东省委汇报时指出:“从大方向看,山东黄河得展宽,解决河道窄的矛盾。”“近期比较现实可行的,从局部展宽着手。”肯定了垦利南展宽和齐河北展宽这两处局部展宽工程。经过规划设计,两处工程在70年代中期得以实施。
1975年8月,淮河发生特大洪水,经过推算,同类型暴雨如果降在黄河流域,会在花园口形成55000 m3/s的特大洪峰,经三门峡水库拦蓄、北金堤和东平湖水库滞洪,至陶城埠时流量仍达15000 m3/s,大大超过山东窄河道的防洪能力。10月15日,黄委向钱副部长汇报黄河规划问题,正式提出建设山东黄河分洪道建议。钱正英说:“看来这次工作中思路放宽了,最重要的是扩大山东泄量问题,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我赞成下游泄量要彻底研究一下,不管是应急方案,还是长远方案。……因为黄河泥沙不是10年20年能解决的。艾山以下扩大到1.2万、1.4万、1.8万,甚至到4万行不行?特别要把山东的同志发动起来。黄委负责同志到山东要讲清楚,是水电部认为要考虑泄洪能力上大下小的问题,应研究加大下泄流量方案。”之后,在山东省委组织下,黄委和山东河务局对分洪道设想进行了初步规划,提出了初步规划意见。
当年12月,水电部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下游防洪座谈会,石油部、铁道部、黄委和河南、山东两省派员参加。会议认为,黄河下游花园口还可能发生远超过设防标准的特大洪水,在第5个5年计划期间,建议采取重大工程措施,逐步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努力保障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会后水电部和河南、山东两省共同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防御黄河下游特大洪水意见的报告》,提出的措施包括“加大下游河道泄量,增辟分洪道排洪入海。”1976年5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
1977年1月中旬,钱正英部长在北京召集黄委、山东河务局等单位开会,她催要分洪道规划,要求上半年拿出规划来。不是设计,是设计以后再说。要求成立机构,以山东为主,黄委为辅,抓紧进行工作。
随后,山东省委决定成立山东省黄河分洪道工程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穆林任组长,黄委副主任王生源任副组长。山东省建委、省计委、省交通局、省水利局、胜利油田、济南铁路局、黄委及山东河务局等单位参加。并宣布成立办公室,要求山东省各部门、各地区也要成立办公室。
2月,分洪道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开始办公。下设综合组、堤线组、闸坝桥涵组、社经组和河口组。全体成员通过收集资料、现场查勘、计算研究,于4月13日整理出规划初稿。经过领导小组和山东省有关部门审查修改,于7月18日完成《山东黄河分洪道规划报告》,上报黄委和水电部。
规划报告比较了直流入海、交叉线路入海和潮河入海三条线路。推荐采用直流入海线路,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一条单独入海的河道,对分洪和改为主河道都比较有利。直流入海方案按行洪5000~15000m3/s设计,河道宽5km,新堤长395.2km,分洪闸建在东阿牛屯附近,分洪道内要迁移人口87.5万人和北镇、济阳、利津三座城镇,淹没耕地154.7万亩,土方工程量5.35亿m3,石方工程量208万m3,总投资18.1亿元(1977年规划数字)。
1977年9月19日下午,钱部长在北京听取山东黄河分洪道规划的汇报,水电部两位副部长,黄委、山东河务局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钱部长指出:“我看北边直流入海是有道理的,我不反对,花钱多一点,不是主要的。搞这样一项大的工程,就应该从大的方面长远利益考虑,这个工程不差几亿元,要组织现场技术研究,要抓紧组织,规设院挑个头,充分研究。18亿元没什么了不起,有个方向就好,国家有钱快点,不行就慢点,10年不行,15年也好嘛!”
三、大规模的查勘论证
1977年10月22日至11月25日,水电部规划设计院和黄委,共同组织了黄河下游规划查勘,山西、河南、山东三省水利部门,清华大学、武汉水院、长办、淮委、北京水科院等单位50余人参加,从三门峡查勘至河口。11月7日前主要查勘小浪底、桃花峪等地,研究修建工程控制洪水的问题。11月8日开始查勘郑州以下,主要听取山东黄河分洪道规划的汇报,由吴致尧(堤线组组长)汇报堤线计算情况,汪祖汴(闸坝桥涵组组长)汇报闸坝桥涵计算问题,乐培九汇报泥沙淤积问题,李博文(综合组组长)汇报搬迁工作意见。27日开始讨论。
有的专家认为修分洪道要慎重,因为黄河远景洪水看的不是很准,而分洪道规模大、投资多,影响人口多,从长远来看不合算;有的专家认为不能用一个办法解决黄河问题,整个下排不能只考虑分洪道,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与别的办法比较一下,才能证明搞分洪道是必要的。有的专家虽然赞成搞分洪道,但对于修分洪道的时机、规模以及是否与河道泥沙淤积同时考虑等问题,则分歧较大。总之,大家一致认为分洪道工程巨大,牵涉的问题很多,也比较复杂,又无现实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建议进一步把工作做深做细,不要仓促实施。
四、价值意义
“三堤两河”治河方略,是建国后少有的得到了高层密切关注、经过了深入的规划设计,但却未能实施的治河方略。提出者认为,这个措施可以很好地解决黄河下游堤距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矛盾,对于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非常必要。其所以未能实施,主要原因在于:1、工程规模大,投资多,淹没、迁移多,令决策机构难以下决心;2、专家们对工程的必要性、实施时机、规模等问题意见不一。尤其是有些专家认为:分洪道问题不能解决黄河下游防洪问题,因为特大洪水河南最危险,到不了山东,在河南就会出问题,因此反对兴建分洪道,主张1000在郑州以上修水库解决。
黄河问题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而上中游减沙、拦沙措施要发挥明显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未解决前,要确保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黄终极目标指导下,通过贯彻“1493”治黄方略,利用调水调沙等多种措施,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抑制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抬高的趋势。但不管治黄方略和技术如何发展,“三堤两河”治黄方略作为建国以后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治黄设想,将永远载入治黄的史册,关心、参与此事的领导、专家与各方面人士的辛勤劳动,将永远得到后人的铭记。
免责声明:《“三堤两河”治黄方略的来龙去脉》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