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土保持如何与人居环境有机整合
更新时间:2016-07-23 11:26:47 来源: 作者: 浏览:245次 评论:0条
导读: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规模宏大、任务艰巨、情况复杂、涉及面极广的一项系统工程,水土保持是新型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本文主要阐述水土保持与新型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论述了水土保持和新型农村建设的辩证关..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规模宏大、任务艰巨、情况复杂、涉及面极广的一项系统工程,水土保持是新型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本文主要阐述水土保持与新型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论述了水土保持和新型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分析了水土保持与新型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新型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辩证关系;对策措施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裕则国家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农村发展,解决“三农”的决心和信心。集中代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总领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使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是相对水土流失而言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被“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地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要建设社会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是农村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农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建立“新机制。”对农村深化各项改革,要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的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它就必然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生态环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前提,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和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向和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这只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影响。自然环境的特征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就随之不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结构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人类本身的素质,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特点、方式和程度,而这些因素又决定着环境改造、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和对策。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来越大;社会生产越发展,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扩大社会和自然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维护资源环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盲目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水土保持可以合理利用和涵养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率,保持水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山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贫乏,放牧垦植历史悠久,加之近年来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扩展,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进一步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洪水、干旱、沙尘暴、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日益严重。因此,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临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水保工程劳动力成本加大,农田水利水保建设主要由群众投劳筹资难度较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生产失调,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增加水量、改善水质对水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源地保护成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
四、如何使水土保持和人居环境相得益彰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抓,要大力实施,(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的通知”)。基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的实际要求,将居民点水土保持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模式和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采用的水土兼顾美化村舍措施等。政府统筹,全民动手,加大力度整治,定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的通知”)。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辩证关系;对策措施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裕则国家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农村发展,解决“三农”的决心和信心。集中代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总领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使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是相对水土流失而言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被“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地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要建设社会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是农村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农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建立“新机制。”对农村深化各项改革,要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的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它就必然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生态环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和前提,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和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向和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这只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影响。自然环境的特征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就随之不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结构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人类本身的素质,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特点、方式和程度,而这些因素又决定着环境改造、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和对策。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来越大;社会生产越发展,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扩大社会和自然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维护资源环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盲目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水土保持可以合理利用和涵养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率,保持水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山多,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贫乏,放牧垦植历史悠久,加之近年来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扩展,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进一步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洪水、干旱、沙尘暴、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日益严重。因此,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临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水保工程劳动力成本加大,农田水利水保建设主要由群众投劳筹资难度较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生产失调,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增加水量、改善水质对水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源地保护成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
四、如何使水土保持和人居环境相得益彰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抓,要大力实施,(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的通知”)。基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的实际要求,将居民点水土保持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模式和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采用的水土兼顾美化村舍措施等。政府统筹,全民动手,加大力度整治,定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的通知”)。
免责声明:《试论水土保持如何与人居环境有机整合》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
点击排行
本站原创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