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水利60年发展与展望
更新时间:2014-06-29 18:15:18 来源: 作者: 浏览:1295次 评论:0条
导读:这个城市,从水中走来,滨江临湖,以水为脉,以河为街。这个城市,1794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这个城市,因坐拥郭沫若笔下的“太湖佳绝处”而享誉天下。是的,这就是集江、河、湖于一身,“充满温情和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无锡有着悠久的..
这个城市,从水中走来,滨江临湖,以水为脉,以河为街。这个城市,1794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这个城市,因坐拥郭沫若笔下的“太湖佳绝处”而享誉天下。
是的,这就是集江、河、湖于一身,“充满温情和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无锡有着悠久的治水史,远古时期大禹“三江既入,震泽(太湖)底定”,商末泰伯奔吴开凿伯渎河,西汉张渤化身“猪婆龙”疏浚蠡湖,明代知县刘五纬治理芙蓉湖……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的治水大业拉开了崭新的帷幕,水利事业蓬勃兴起。无锡水利人在风雨中铿锵前行,以空前的力度和豪情奏响了激荡江湖的最强音!
60年峥嵘岁月,60年沧桑巨变。
60年间,无锡水利治水投入118亿元,先后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治水活动,水利面貌焕然一新,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大加强,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利管理硕果累累,谱写了一曲人水和谐的雄奇华章。
人水和谐第一乐章:筑起屏障保安澜
无锡地势低洼,北受长江高潮位威胁,南受太湖洪水侵袭,历来是洪涝灾害频发地区。据资料统计,自公元1121年到1999年的878年问,无锡共有373年为洪涝灾年,占总数的
42.4%。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治水高潮迭起,一改无锡市水利局解放初期水利面貌陈旧零乱,旱时河塘干涸,涝时尽为泽国的局面。在与建国后10个洪涝年、4个台风年、1个干旱年的抗争中,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沉着应战,保障了一方安澜。
五大体系夯实根基
1954年长江、太湖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后,无锡掀起了以加高加固堤防,实施联圩并圩,兴建山塘水库,疏浚行洪通道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治水高潮。在2O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第二次治水高潮中,太湖复堤和犊山口防洪控制工程,开创了无锡地区流域性水利工程建设的先例。
1991年和1999年两次超历史的特大洪涝灾害,促发了以治太为中心的第三次治水高潮的掀起。由无锡实施的四大治太骨干工程(望虞河工程、环太湖大堤工程、武澄锡引排工程、湖西引排工程)其工程规模、资金投入、实施难度在当时均创下了无锡水利之最。
经多年努力,到20世纪末,无锡全市形成了五大水利丁程体系:一是以2400多公里的各类堤防和760余座水闸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二是通江人湖河道和纵横调节河道、沿江沿湖39座水闸相结合的引水、排水、调水、调蓄工程体系;三是以6300座固定排灌站为主体的机电排灌工程体系;四是沟渠配套、排灌分开、格田成方的田问丁程体系;五是以18座水库和2000余座塘坝组成的丘陵山区防洪、调蓄灌溉工程体系。这五大水利工程体系的建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水利基础。
城市防洪工程锻造方舟
进入21世纪,无锡驰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繁荣的经济发展、特殊的区域位置使这座城市淹不得也淹不起。为筑起城市的诺亚方舟,新一轮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被摆上了重要议程,在新运河以东建立城市防洪包围圈的规划格局在无锡水利人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1999年,《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初稿形成。
2002年,规划方案正式通过市政府批准。
2003年,城市防洪工程陆续上马,仙蠡桥水利枢纽率先开工。2007年,运东大包围基本合围并提前发挥工程效益。
2008年,八大枢纽全线建成,比预期完成时间缩短一半。无锡城市防洪工程由仙蠡桥、江尖、寺头港、严埭港、北兴塘、九里河、伯渎港、利民桥等8大水利枢纽、32公里外围堤防、17座外围堤防口门建筑物,运西地区山洪防治工程、山北北圩、山北南圩以及盛岸圩的综合整治工程组成,工程总投资达15亿元。
无锡城市防洪工程的建成树立了无锡水利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无锡水利由传统水利走向现代水利的成功实践。仙蠡桥水利枢纽穿运地涵管径在同类施工法中创造了国内第一;江尖水利枢纽采用平面卧倒门和人行桥设计,不影响景观又给人们提供了游览观赏的便捷;古典园林式建筑风格的利民桥水利枢纽让人眼前一亮,凸显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这些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同时,不但应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而且讲究设计理念的创新,并将水文化融入其中,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成为无锡城市的一
张闪亮名片。
防洪能力今非昔比
一张旧照片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1991年那场历史罕见的洪灾。当年郊区黄泥头圩、向阳圩及锡山市东亭大联圩等破圩淹没,破圩区内36万群众被迫临时撤离家园。照片上描述的是洪水漫至黄泥头儿童福利院二层楼,施救人员站在小船上把被困的孩子从窗口接下的场景。黄泥头从此成为锡城易涝地区的代名词。而2007年汛期,经过连续暴雨洗礼的黄泥头圩内固若金汤,没有一户居民或企业受淹,黄泥头圩区已连续多年平安无恙。
五大水利工程体系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成为无锡筑起了“铜墙铁壁”,全市防洪除涝能力大大增强。长江堤防、太湖堤防及望虞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无锡城市防洪工程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除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江阴、宜兴市区所在地、万亩以上圩区及有重要设施或人口集巾的圩区的防洪工程基本达到50年一遇标准,除涝达到20年
一遇标准。
2007年汛期无锡水位高达4.77米,与1999年持平,同为历史第二高水位,经济损失却比1999年减少8.8亿元,受灾人口减少52.36万人,受淹农田减少48.2万亩,有效保护了城区13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防洪安全,防汛减灾效益显著。
人水和谐第二乐章:兴水之利润民生
建国60年来,以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同、城乡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民生水利”事业突飞猛进。这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水利丁程造福千秋,赢得了民心。透过一幕幕镜头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人水和谐之喜。
镜头一:太湖翠竹茶科技示范园节水灌溉一期工程1150亩茶园微喷灌溉彰显着现代农业气息。这个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成后,所产茶叶的价格随品质的提升节节攀高,还
成为当地旅游景点,很受群众欢迎。
20世纪60年代起,无锡各地高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经多年的农田治理,改造低产田200余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5.2平方公里,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28.4万亩,旱涝保收农田达2l1万亩,建成7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节水示范工程。
镜头二:绵延群山、苍松翠竹中矗立着无锡首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横山水库。站在雄伟的坝体上远眺,满眼盈盈清冽之水,水中鱼儿族群,水上水乌翻飞,人醉心宜.“横山夕照”成为宜兴十景之一。宜兴横山水库是无锡唯一一座大型水库,集水面积达154.8平公
里,总库容达1.12亿立方米,建成于1969年,由于当时的施丁质量不理想,溢洪闸标准不足,险患不断。2001年实施了横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4年完建后,有效保障了水库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横山水库不仅是惠泽百万宜兴人民的“幸福源”,还成为了新兴旅游胜地。曾几时,悠悠古运河、泱泱梁溪河……,纵横密布的河网把无锡“江南乡”的美誉喧染得是何等响亮。“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看似可笑的顺口溜却如实地描画出了几十年来无锡水环境的恶化态势。痛楚之后迎来喜悦。九十年代末,城乡水环境整治的号角全面吹响。
镜头三:曾经脏乱不堪的广唐联圩基本看不到河道的影子,污水横溢,臭不可闻。而如今已完成清淤、驳岸整修和绿化的河道与沿河漂亮的居民住宅小区相得益彰,临河垂钓成为了该地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1998年起实施城乡河道清淤工
程,把城区河道都清淤一遍,进行水系沟通,共完成河道清淤6849条(次),7628.5公里。2003年,第一轮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启动,3年共整治河道113条,总长79.18公里,清淤
155.5万立方米,新建护岸38.9公里,加固整修护岸68.5公里,新建排涝调水泵站45座,新建景观绿化10.2万平方米。第二轮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正如火如荼。
镜头四:江阴“家河”清洁现场,每天都有数百台施工机械和上千名人员奋战在河道整治工地上。清淤泥、清杂草、清垃圾,整河岸,搞绿化,在“家河”边建造了淘米、洗菜的码头为修复农村河道生态,2003年起,江阴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洁“家河”行动,清洁“家河”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2005年开始实施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完成村庄河塘疏浚整治6789条,疏浚土方4560万立方米。为巩固整治成果,建立了全市农村河道长效管理信息库,逐一登记造册,设置河道管理责任牌,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目前全市已有95%的农村河道落实了长效管理,设置长效管理责任牌5390块,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4450人。
镜头五:无锡“环保卫士”吴寿鑫有本连续记载五年的“水日记”。记录显示:羊腰湾冷渎港河2000年河水发黑天数占到全年天数的81%,2003年和2004年发黑的天数刚过20%,
2005年1月至
子闸站的联合互动,形成了“外进内动”的城区河道调水格局,有效改善了城区河网水质。据统计,自无锡城市防洪枢纽建成发挥效益以来,累计抽调排水量10.6亿立方米,城区小河道调水自2003年起已成为日常性工作,累计调水l5亿立方。适时、科学、合理调控水利工程,基本稳定了城区内河水质,改善城区水环境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人水和谐第三乐章:多措并举护“明珠”
无锡被誉为“太湖明珠”,一曲《太湖美》将其山水灵秀、鱼鲜稻香唱遍神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经济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人江河水体,75%的太湖水体水质级别已恶化为以Ⅳ类水为主,“太湖明珠”黯然失色。新世纪初,无锡人的治水理念实现了新的飞跃,开启了人水和谐新纪元。8.6平方公里的蠡湖可以作证。蠡湖因范蠡携西施泛舟而上得名,是太湖伸进无锡城市的内湖。2002年5月,梅梁湖、蠡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六大骨干工程(退渔还湖、生态清淤、动力换水、水生态修复、修建环湖节制
闸、湖岸整治)先后启动。3年多的努力,70亿元的治理投入,蠡湖水质达到了景观用水标准,蠡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蠡湖整治由此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典范。然而,2007年初夏突发的供水危机再次让这颗“太湖明珠”蒙尘。无锡集全市之力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度打响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攻坚战。这其中,水利部门勇挑重担,采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五管齐下”:
调水:45亿立方米江水入太湖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和城市防洪枢纽,实施北涮南进、北引南出、东引西出、南进东出、外进内动等“五大调水引流”工程。2002年起望虞河开始引江济太,截至2008年底,已有45亿立方米水进入太湖。梅梁湖泵站自2007年5月以来累计调水2l亿立方米,促进了太湖北部水体流动。调水引流的实施激活了太湖,改善了太湖水质。
清淤:847万立方米污泥出太湖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实施了梅梁湖生态清淤一期工程、渔港围堰清淤工程和管社山清淤取土工程。2007年“水危机”之后,又相继实施了贡湖水源地生态清淤工程、太湖西部沿岸区清淤工程、梅梁湖生态清淤2008年度丁程和月亮湾生态清淤试点工程。太湖生态清淤至今共完成清淤总量847万立方米。自净:6288条河道列入保护范围全面开展城市水动力自净功能的修复工作。将全市总长7024公里的6288条河道纳入规划禁止开发范围严格保护。在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中全面推行水功能区达标“河长制”,加快入湖河道清淤工程,先后对梁溪河及其支浜、直湖港河、漕桥河、九里河、北兴塘等骨干河道实施了清淤,整修河坡、绿化河岸,为促进断面水质达标、改善太湖水质创造有利条件。
除藻:一条机制、三个突破、五个转变无锡蓝藻打捞处置已探索出一条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机械化打捞作业、藻水分离和资源化利用三技
术突破;实现了由人工打捞向机械化打捞、由群众打捞向专业化打捞、由堆场堆放向资源化利用、由政府包揽向市场化运作、由被动应对向科学预警的五大转变。目前,70余艘蓝藻作业处理船已投入使用,1587名专业人员分布在全市96个打捞点实施打捞作业。设计总处理规模10000吨藻浆/天的藻水分离处理系统已建成5个站点并发挥效益。经减容干化形成的藻泥在南洋、唯琼两个蓝藻沼气发电工程示范点得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一条蓝藻产业链初步形成。
沟通:两大治太骨干工程快马加鞭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是保证引江调水水质、增加调水入湖水量、改善地区河网排涝条件和水生态环境的一项治太重点T程,总长69公里,其中无锡境内全长39公里,试挖段已经开工建设,工程将于2012年完成,发挥效益。另一项国家治太总体方案确定的重要骨干丁程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已完成可研技术审查,各项前期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治太保源”这场攻坚战初战告捷。今年1~8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稳定,主要水质指标继续改善,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和富营养化指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0%、11.9%、21.8%和3.5%,水体巾藻类聚集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
人水和谐第四乐章:继往开来谱新篇
建国60年,是治水理念不断创新、治水思路不断拓宽的60年,是水利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60年。在看到治水兴水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水利管理和创新发展的可喜成果:
地下水禁采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地面沉降及时“刹车”,回升率100%。梅梁湖泵站枢纽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向全国实行公开招标。3500万元打造的水利信息平台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现实。IS0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被引入水利工程管理乃至机关内部管理。《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颁布实施。“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从太湖走向了全国。辉煌的历史已载入史册。
站在新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科学发展中,无锡水利人的眼光放得更高、更远。新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人水和谐理念,以新三年城市创建为契机,以水利的优化发
展、建设生态水利为目标取向,以水利的创新发展为根本路径,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统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水环境改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农田水利等各项工作,把创新、发展、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无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保障,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新目标实现三个转变:水利建设向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改善多功能并举的方向转变;水利管理向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方向转变;水利发展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实现治水惠民四个目标:防洪减灾目标、供水保障目标、水生态环境目标、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
新举措在防汛防旱上,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科学决策支持能力,整合各级防汛力量;水利建设和管理上,探索规划的前瞻性,改革养护机制,创新监管方法,实现依法治水;在
农村水利建设上,与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改善农村水环境;在水资源保护管理上,探索水源安全和应急应对措施;在促进水利行业的发展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
高基层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
筚路蓝缕治水路,继往开来谱新篇
当我们奏出人水和谐美妙乐章时,一幅新的治水蓝图业已绘就。无锡水利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步伐、更科学的手段开辟水利发展新空间,推动无锡水利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无锡水利60年发展与展望》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