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绍恩与三江闸
更新时间:2017-10-26 21:59:04 来源: 作者: 浏览:2934次 评论:0条
导读:三江雄闸泽千秋三江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位于绍兴城北16公里处,由明绍兴知府汤绍恩建成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系当时绍兴府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今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河网水系挡潮、排涝、蓄淡的控制枢..
三江雄闸泽千秋
三江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位于绍兴城北16公里处,由明绍兴知府汤绍恩建成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系当时绍兴府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今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河网水系挡潮、排涝、蓄淡的控制枢纽工程。三江闸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同类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海塘和沿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也标志着山会平原又一次新的全局性的水系调整完成。
兴建缘由和规模
南宋鉴湖湮废,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直接注入北部平原,平原河网的蓄泄失调,导致水旱灾害频发。而南宋以来,浦阳江下游多次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进一步加剧了平原的旱、涝、洪、潮灾害。为了减轻鉴湖湮废和浦阳江借道带来的水旱灾害危害,自宋以来,山会人民在兴修水利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修筑北部海塘,抵御海潮内侵;整治平原河网,增强调蓄能力;修建扁拖诸闸,宣泄内涝;开碛堰,筑麻溪坝,使浦阳江复归故道。如此种种工程举措,有效地缓解了平原地区的旱涝灾害。兴建一处控制泄蓄、阻截海潮、总揽山会平原水利全局的枢纽工程,是继明绍兴知府戴琥筑麻溪坝、建扁拖闸等水利建设以后,绍兴平原河网所必须及时解决的重大水利问题。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四川安岳人。嘉靖十四年,汤绍恩移守绍兴,见当时绍兴平原的沿海海塘,经常受到潮汐和洪涝危害。如果破塘泄水,便出现农田无水灌溉的情况;并且再筑塘的劳费巨大,百姓的负担很重。汤绍恩心中十分忧伤,他下决心要在水利上大力建树,从根本上治理好绍萧平原水患,为民造福。
工程与效益
汤绍恩深入实地,遍行水道,最后于明嘉靖十五年选定了在玉山闸北、马鞍山东麓的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三江汇合处,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倚峡建闸的方案。三江闸从是年七月开始备料筑坝,到次年三月闸成竣工,历时9个月,而闸体实际施工仅“六易朔而告成”,共费银5000余两。大闸全长103.15米,28孔,净孔宽总计62.74米。二十八孔名称对应天上星宿,故又称“应宿闸”。
三江闸与横亘数百里的萧绍海塘连成一体,切断了潮汐河流钱清江的入海口,按“水则”启闭,外御潮汐,内则涝排旱蓄,正常泄流量可达280立方米每秒。三江闸建成后,形成了以它为排蓄总枢纽的绍兴平原内河水系网,使这一地区水旱灾害锐减,原西小江沿岸1万多亩咸卤之地也成为良田沃土,还为航运、水产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江闸的工程技术水平在当时也是先进的。闸基处理,在岩基上清理出仓面后,置石灌铁铺石板,施工方法“其底措石,凿榫于活石上,相与维系”,再“灌以生铁”,然后“铺以阔厚石板”。底板高程一般在黄海1.92米左右。闸墩、闸墙全部采用大条石砌筑,条石每块多在1000斤以上,一般砌8~9层,多的在10层以上,石与石“牝牡相衔,胶以灰秫”。闸墩两端“则剡其首”,形如梭子,俗称梭墩,以顺水流,顶层履以长方体石台帽,上架长条石,铺成闸(桥)面;墩则刻有内外闸槽,放置双层闸门,闸底设内外石槛,以承闸板,总有木闸板1113块。有大墩5座、小墩22座,每隔五洞置一大墩,惟闸西端尽处只三洞,因“填二洞之故”。此外,在闸上游三江城外和绍兴府城内各立一石制水则,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以作启闭准则。又在三江城西门外南建六洞减水闸(也称平水闸),在玉山之东北建一洞撞塘闸,以缓三江闸泄流时的水势。
三江闸建成后,汤绍恩又指挥百姓在三江闸西侧建造“新塘”,长200余丈,阔20余丈。这其实是一个河道改道工程,也就是说,新塘处是原河道出海口,因之三江闸建成后必须对原老河道实行封堵,使水归三江闸。
三江闸建成至新中国成立前共经6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主持者分别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府萧良干、崇祯六年(1633年)余煌、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闽督姚启圣、乾隆六十年(1795年)尚书茹荣、道光十三年(1833年)郡守周仲墀和民国21年(1932年)浙江省水利局。
献身治水的崇高精神
“水防用尽几年心,只为民生陷溺深。二十八门倾覆起,几多怨谤一身任。”三江闸初筑时,汤绍恩力排众议,矢志不移,当时动用四县民夫数万人,为造闸及填塞闸口之用,时多有反对意见和埋怨之声。汤绍恩说:“此时民虽怨我,然闸成之后,比户盈宁,当感我不暇矣。”确为远见卓识、气度非凡。为解决工程经费不足之困难,汤绍恩亲赴省衙要求拨款,不足,则发动三县人士解囊捐助。店肆作坊积极出资者,汤绍恩亲书匾额以赠之。“乍闻树叶声,疑风雨骤至,即呕血”,可谓呕心沥血。
当时汤绍恩所建的“新塘”封堵工程,处于古河道的“喉口”,潮汐冲刷频仍,施工十分困难。据传,汤绍恩命人先投铁,因为传说铁能使海龙双眼患病,海龙见了铁便远远地避开了。接着又投巨石,但海底变幻莫测,风急浪高,除了海潮冲击,更传说有“海鳅”在下钻洞作乱,故所抛之物全被其卷走。汤绍恩又用特制竹篓装满碎瓷片、破釜、碎犁等,沉入海底,“海鳅”再卷时,便被碎片割得“体无完肤”。接着又将大量的石灰投入海中,这才制服了“海鳅”。接着汤绍恩又命人将大石块置于海底,筑起拦海大堤,以为大功即可告成,不料堤筑起后很快溃决,再筑又溃,难以计数,损失惨重,历尽艰辛而前功尽弃。为此,汤绍恩昼夜不眠,食不甘味。他写了一篇给海神的文章,置于怀中,赤身躺在新筑的大堤上,口中念着:“如果大堤再溃决,我只好将自己的身体一同归之于滔滔东流矣。”话音刚落,便有几百条豚鱼,涌出海面。霎时,海面上风平浪静。再筑大堤,竟不再溃决,新塘终于建成。此事虽记得有点神乎,但其中也反映了建塘之难和汤绍恩献身治水的崇高精神。
“当年填海家家怨,今日宁澜处处烟。”汤绍恩的精神也是不朽的,深为民众爱戴,从明代万历年(1573—1620年)起,绍兴人民就在绍兴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有汤公祠,每年春秋祭祀。民间相传他的生日为农历三月二十五,绍兴多地也有祭祀活动。清康熙四十一年汤绍恩被敕赐“灵济”封号,雍正三年(1725年)又被敕封为“宁江伯”。
由于三江闸在绍兴平原河网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后来绍兴地方史志文献多有记载,专著有康熙年间程鹤翥的《三江闸务全书》,分上下二卷,5万余字。上卷主要记述建闸实绩,下卷主要收录萧良干和余煌有关修闸管闸著述和条文。
三江闸发挥效益450余年。岁月沧桑,随着水利形势的变化,1981年,绍兴人民又在三江闸北5里处,建成了流量为528立方米每秒的大型水闸新三江闸,三江闸遂完成其光辉的历史使命,成为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此系明代著名诗人徐渭为绍兴汤公祠撰写的题联,对汤绍恩建造三江闸和萧良干修缮三江闸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赞誉。(邱志荣 茹静文 )
免责声明:《汤绍恩与三江闸》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