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黄河坝头上的潘季驯

更新时间:2016-02-01 20:35:49 来源: 作者: 浏览:1847次 评论:0

导读:滨州黄河坝头上的潘季驯刘策源 如果我们行进在左岸黄河大堤上,行至滨州兰家险工的31号坝前,你会注意到,在一片绿意掩映的树丛中,在碧草如茵的草地上,远远地矗立着一尊塑像,他头戴官帽,手捻胡须,表情凝重,似乎是在沉思、谋划着治理黄河的方略与大计。他脚下的..

滨州黄河坝头上的潘季驯

刘策源

如果我们行进在左岸黄河大堤上,行至滨州兰家险工的31号坝前,你会注意到,在一片绿意掩映的树丛中,在碧草如茵的草地上,远远地矗立着一尊塑像,他头戴官帽,手捻胡须,表情凝重,似乎是在沉思、谋划着治理黄河的方略与大计。他脚下的石座上还时常有游客献上手工编制的柳条“花圈”,表示纪念和敬意。但具体历史环境中真实的潘季驯,不可能来滨州治黄,因为明代的黄河不走滨州。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明武宗正德11年(1521年)4月23日出生在浙江湖州府乌城县,即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乡槐溪村。明嘉靖29年(1550年)中进士,授九江府推官,不久升任御史巡按广东,受百姓欢迎。后相继任大理寺左少卿,左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并一度总理河槽,提督军务,朝中挂的职务是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职权很大,为他成功治理“黄淮运”提供了条件。

潘季驯治河的明代,黄河不走滨州,因为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黄河第四次大徙,南夺淮泗入海,这个661年,滨州地区基本脱离了黄河的影响。黄河决口以后,河泛淮运,黄、淮、运三河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基本处于无序和漫流状态,直到潘季驯治河黄河下游分流多年的河道基本归于一流,由兰阳、归德、虞城、砀山、徐州、宿迁、桃源至清河,会淮河至云梯关入海。后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修治,黄河两岸堤坝渐趋完整,虽两岸不断决口,但都进行堵合,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黄河主道没有发生过大的改道,黄河治理开始走向规范有序时期。

潘季驯一生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直接治河时间近十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全面整修完善了郑州以下南北两岸的黄河堤防,同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治河理论,著有《河防一览》、《总理河槽奏疏》、《留余堂尺牍》等。更重要的是,他认真汲取前人治黄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以来的治河实践和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治黄理论,深刻影响着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古代治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几百年以来,其治河主张和理论,实践证明是合理正确的,迄今依然是治河的重要原则之一。

潘季驯所进行治河活动的范围,不在滨州,大致在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织的地带, 他“束水攻沙”、“以清(淮河)刷浑(黄河)”、“淤滩固堤”的理论,不仅左右了当时的治河方略与实践,也深刻影响了以后300年的治河活动,使黄河得以结束自金末以来分道乱流的400年历史。

无论历史真实中的潘季驯,是不是来过滨州不重要,重要的是潘季驯的治黄成就,他作为历史人物,为黄河做出的重要贡献,都值得黄河人,以及滨州黄河人景仰、爱戴。

免责声明:《滨州黄河坝头上的潘季驯》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