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利:“业余”记者的“职业”人生
更新时间:2015-11-12 09:04:24 来源: 作者:徐清华 浏览:1226次 评论:0条
导读: 一个叫“瘦地”的网易博客,累计点击量20万人次,有时日点击量4千多人次。有人问,这个“瘦地”是谁?自从他发表了一篇《我为啥叫瘦地》后,人们才知道,这个“瘦地”,就是退休不久的山东黄河河务局“老宣传”张春利。 张春利走上新闻宣传这一行纯属“自学成..
一个叫“瘦地”的网易博客,累计点击量20万人次,有时日点击量4千多人次。有人问,这个“瘦地”是谁?自从他发表了一篇《我为啥叫瘦地》后,人们才知道,这个“瘦地”,就是退休不久的山东黄河河务局“老宣传”张春利。
张春利走上新闻宣传这一行纯属“自学成才”,因为他没有学历。他一辈子在部队和黄河部门任职,兼职黄河报记者,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多年, 发表稿件3800多篇,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山东优秀业余记者”、“山东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著有47万字的《与黄河一起走过》,主编200余万字的《山东黄河文化丛书》。
与张春利聊天,他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感受如此叙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个人所处的位置,而是自己所坚持的方向。
一
“作为一名记者,新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眼睛向下的取向,是永远不可缺的。”张春利常常这么说,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2005年春节,正值山东黄河大干黄河标准化堤防,领导没有安排他到工地采访,但他想:2000多名员工春节期间在山东东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工地施工,是20多年不遇的新闻题材,就放弃在家过春节,冒着大雪独自搭车300多公里去工地。从年二十九到正月初三,他背着相机,白天黑夜深入在吸泥船、电泵船、泥浆泵、集浆池、淤背区、泵房和工棚,吃住一线,采访正在施工的黄河职工。常常晚上9点了顾不上吃饭,有时用冰凉的糕点打发晚餐。成稿一碗水,采访一缸水。春节期间,他跑了16处工地,采访了52人,密密麻麻地记了80多页采访笔记,写出7000字新闻通讯《新时期黄河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山东省政府、黄委及山东河务局领导的称赞。他的这篇通讯,也被当作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材料进行学习。
张春利的新闻敏感与他的敬业精神一样令人钦佩。1994年,他参加黄河报兰州通联会,当看到兰州段黄河被污染的现状后,他再也坐不住了,就主动放弃会议参观活动,巡回在兰州黄河岸边采访,连夜写出了《绿黄河,黑黄河》。这篇报道被中央、省级四家报刊登载,以他独特的新闻视角,及时提出了制止黄河污染的重大社会话题。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倪萍主持的给台湾大学生送黄河水的节目中,有一位东营市的农民登上春晚,出于新闻敏感,他大年初二就骑上自行车,冒着60公里的严寒赶到黄河口送水人的家里,专访当事人,发表了《看看母亲河》,成为当地第一时间的独家专访。
眼睛向下,脚在基层,是张春利常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形象写照。黄河第三次大复堤时,他发现许多民工在大堤坡围观一个深深的洞,他意识到,堤身上的洞若探不清多深,直接危胁到黄河大堤安全。他不顾洞内可能有的獾、狼和蛇。一手拿锨,一手拿皮尺,冒着生命危险,只身钻进9米深的洞内探险。当时,洞的堤顶上拖拉机正在碾压,人们为他捏着一把汗。后来,复堤指挥部根据他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对此处大堤进行了开挖回填处理,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积极组织抗震救灾宣传,创办网站专题栏目,开通一线手机传真,及时编发图文报道。他直奔灾区,在余震中深入一线采访,先后写出《没有比关爱更重要》《黄河好汉战川中》《战地记者分外忙》《英姿立震区,黄河川中情》等新闻通讯,抢拍一线新闻图片2000多幅,并积极为灾区捐款,被山东省摄影家协会评为抗震救灾优秀会员。
二
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执着投入,常常让他忘记苦和累。
有同事说,“他是一个经常忘记回家的人。”为了采写,他不知跑了多少路,不知牺牲了多少节假日,也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通宵达旦。2004年秋,他采写《“渣浆泵”的挑战》时,从工地采访回来顾不上回家吃晚饭,让家人往办公室里送了三个馒头、两颗葱,写到凌晨4点。2006年3月,为写山东黄河宣传工作会议材料,他连夜工作到天蒙蒙亮,几乎通宵未眠。2002年黄委在济南防汛抢险实战演习,他在现场采访完时已是午夜零点半,他当夜写稿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发表了现场新闻《夜“抢”泺口11号坝》。
还有一年,他采写一名劳模司机,三次采访,三次重写,终于写出了一篇有特色的新闻通讯——《黄河口有个怪人》,被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国20多家报纸转载,后来还选登在《报刊文摘》上。1994年春节,河口区河务局玻璃厂节日生产,他意识到大年三十必定有生动的故事发生,于是就放弃过节到现场采访,年初二打了一个通宵写出并发表了《除夕夜采访记》。而有时为了拍一张黄河图片,他早上3点钟就动身独自来到黄河边上等光线。
说起脑力劳动不为人知的艰辛,张春利坦诚地说,谁要是爱上了写作,谁就是爱上了苦和累。即便在年过半百的状态下,他也从不考虑自己的身体能否适应。只是在电脑前时间长了,颈椎疼得想呕吐时,才放下手中的工作活动一下。工作的30年中,他基本上没有睡过中午觉,为了赶稿而挑灯夜战加班更是“家常饭”。
三
张春利之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这股钻劲,也体现在业务学习研究上。
他虽然平时衣食十分简单,但对于买书却舍得花钱,据称他如今已存书1600多册。自己喜欢的书,有的反复读过30多遍。
年过50后,他学习图片处理软件和五笔盲打的劲头儿让年轻人自愧不如。为掌握图片处理软件的应用,他常常翻书自学,不厌其烦地登门求教,甚至蹲在照相馆里,向内行人学习。为改变拼音打字慢的问题,他学习五笔打字,利用春节假期的五天时间基本入了门,现在终于达到了一小时输入五六千字的水平。
张春利自1996年以来具体负责山东黄河河务局的新闻宣传。为了搞好通讯员的培训,他备课10万多字,形成了《新闻采写的十个怎么办》《消息写作》《通讯写作》《数码摄影常见》《摄影构图》《随行摄影》《风光摄影》等课件,为黄河系统内外通讯员授课3000多人次。出于培养通讯员的思考,他在主持“山东黄河网”的两次改版中,始终保留了特色栏目《黄河之声》和《学术角》。为与通讯员交流采写经验与体会,他发表了《在新闻背后》《让黄河新闻走向全国》《一篇头版头条的写作体会》《新闻与新》等业务稿件。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新闻宣传工作的苦与累也给了他充实的生活,回味来路,他用唐朝诗人罗隐写《蜂》的诗自话: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免责声明:《张春利:“业余”记者的“职业”人生》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