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洪峰流量
更新时间:2014-06-29 16:45:33 来源: 作者: 浏览:1288次 评论:0条
导读:洪峰流量(1)洪水来源及组成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地区分布与暴雨相应。洪水主要出现时间:鄱阳湖水系、湘江为4~6月;资水、沅江、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9月;金沙江下段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10月。宜昌以上洪水来源为:..
(1)洪水来源及组成
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地区分布与暴雨相应。洪水主要出现时间:鄱阳湖水系、湘江为4~6月;资水、沅江、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9月;金沙江下段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10月。宜昌以上洪水来源为: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及屏山至宜昌区间,其中,金沙江来水比较稳定,是宜昌洪水的基础部分;汉口洪水主要来源于宜昌以上区域,其次来源于洞庭湖、汉江及宜昌汉口区间;大通洪水主要来自汉口,其次为鄱阳湖水系及汉口大通区间。
长江流域的洪水,从范围看,可分为全江性和地域性两类。全江性洪水由范围广、历时长、多次暴雨所形成,干支流洪水严重遭遇时,形成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洪水,1931、1954、1998年及历史上的1560年洪水就是这种类型。地域性洪水指某一、二条支流发生洪水,常常是由雨强特大的地区性暴雨形成,这类洪水往往只给部分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对全流域影响不大。嘉陵江1981年洪水、乌江1964年洪水、汉江上游1983年洪水及下游1958年洪水均属这种类型。
【宜昌以上3O天洪水组成】宜昌3O天多年平均洪量为897.37×108m3,其中金沙江屏山洪量占宜昌的31.97%,岷江高场、嘉陵江北碚各占19.1%,乌江武隆占10.1%,其余部分来自屏山——宜昌区间。
【螺山以上60天洪水组成】螺山60天洪量多年平均为2075.65×108m3,其中,宜昌以上洪量占螺山的71.8%,小于宜昌与螺山面积比的77.7%,是螺山洪水的主要来源地。宜螺区间来量,则以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为主,四水4个控制站60天洪量占螺山的23.1%,大于相应的面积比16.1%。1954年大洪水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宜昌60天洪量占螺山的64.0%,小于相应面积比和多年平均情况;而洞庭湖四水60天来量占螺山的29.0%,远大于面积比和多年平均情况。1981年大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宜昌60天洪量占螺山的83.7%;洞庭湖四水仅占13.3%;剩余区间洪水则主要来源于清江和洞庭湖区间。
【汉口以上60天洪水组成】宜昌站控制面积占汉口站以上控制面积的67.6%,而宜昌站60天洪量却占汉口站60天洪量的70.7%,是汉口以上洪水的主要来源。洪水主要来源于上游的1981年,宜昌洪水来量达到77.4%,而洪水主要来自宜昌——汉口区间的1954年,宜昌洪量只占60.7%,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宜昌——汉口区间来量则以湘、资、沅、澧四水为最多,多年平均洪量占汉口60天洪量的16.37%,略大于面积比;但1954年四水来量占汉口总水量的23.8%,远大于其面积比;而1981年却仅占11.1%,又小于其面积比。汉江皇庄控制站面积占汉口以上面积的9.55%,洪量占7.89%,一般小于其面积比。汉口其余洪水来源于清江等区间支流。
【大通以上60天洪水组成】汉口以上流域面积占大通站以上面积的87.25%,控制了大通以上大部分面积,是大通站洪水的主要来源。汉口站最大60天洪量占大通站最大60天洪量的83.00%,略小于面积比。鄱阳湖水系赣、抚、信、饶、修五水相应洪量占12.11%,汉口至大通干流区间洪量占4.89%,均略大于面积比。1981年中上游洪水,由于鄱阳湖水系洪水较小,汉口洪量占91.09%,鄱阳湖水系洪水总量仅占5.37%;1954年鄱阳湖发生特大暴雨,但上游来量较小,汉口站洪量仅为大通的76.06%,小于面积比约10%,汉口——大通干流区间占15.32%,约为其面积比的3倍。
(2)中下游历史大洪水
据统计,长江干流自唐代至清代近1300年间,发生洪灾230余次,平均约5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沿江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788年洪水】四五月份流域上下游均有“大雨时行”的描述,六七月降雨强度较大,范围较广。6月上旬皖南等地发生暴雨,中下旬暴雨向湘鄂西部及贵阳一带移动,长江以南许多滨湖地区被淹。7月暴雨集中,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洪水骤涨,渝宜区间又遭暴雨,造成宜昌严重的洪水。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地区又普降大雨,与上游洪水遭遇,荆江一带发生严重洪灾。
【1860年洪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金沙江下游、岷江及宜宾至宜昌南岸广大区间出现特大暴雨,屏山县城被淹。乌江、三峡区间、清江、荆江一带又降大雨,洪水猛涨,宜昌出现前所未有水灾,藕池口溃决。
【1870年洪水】6月间,长江中下游连续降雨,江水上涨,底水较高,河湖满盈。7月初雨区逐渐扩大至四川地区,7月中下旬特大暴雨笼罩于大巴山南坡及重庆至宜昌之间,有“狂风雷雨,连日不息”、“雨如悬绳,连七昼夜”等形象描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洪水汇合后,致使嘉陵江下游洪水暴涨,合川几乎全城被淹。与此同时,长江江津以上江水盛涨,与嘉陵江洪水相遇,重庆以下出现罕见大洪水,再加上乌江及三峡区间大洪河、龙溪河、磨刀溪、小江等支流洪水汇入,水势猛增,渝——宜间沿江城镇均大水入城,其中丰都全城淹没。最高洪水位:重庆197.51m,万县156.20m,宜昌59.50m;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00000m3/s、108000m3/s、105000m3/s )。川江洪水在宜昌出峡谷后,进入长江中游丘陵平原河道,一泄千里,荆江地区松滋溃口,公安全城淹没,数百里洞庭与辽阔的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淹没面积约3×104km2。汉口最高洪峰水位27.55m。
(3)实测洪水
【1931年洪水】7月,长江广大地区普遍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降雨一个月,降雨强度大,7月份的雨量超过常年同期雨量两倍以上,江湖洪水满盈;继而,雨区转向长江上游,8月1~10日大面积暴雨使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发生大水,其中岷江洪水最大,川水东下与长江中下游洪水相遇,荆江大堤下段溃决,沿江两岸一片汪洋,灾情惨重。汉口8月19日最高水位达28.28m。
【1935年洪水】为区域性洪水。洪水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地区、清江、澧水和汉江。7月上旬,鄂西、湘西北山地发生特大暴雨,暴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而集中。7月3日至7日,雨带主要位于湘西北——鄂西山地东侧,雨带南北长、东西短,200mm暴雨等值线笼罩了湘、鄂、豫3省,面积约12×104km2,且有南北两个中心:南部中心五峰的雨量为1281.8mm,北部兴山暴雨中心雨量为1084mm。五峰站3天暴雨达1076mm,为长江流域3天点暴雨的最高记录。此外,在汉江堵河、丹江支流另有两个相对较小的暴雨中心,日雨量达300mm。由于暴雨急骤,致使三峡地区、清江、澧水、汉江洪水陡涨。最大洪峰流量:澧水三江口站为30300m3/s,清江搬鱼咀站为15000m3/s,汉江干流丹江口站为50000m3/s,为这些支流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7日,宜昌最大洪峰流量为56900m3/s,虽不算太大,因与清江、澧水、汉江洪水遭遇,短时段洪量集中,洪水来势凶猛,荆江大堤得胜台溃决。由于宜昌虽峰高而量相对较小,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溃口水量和灾情远比1931年小。
【1954年洪水】6月长江中下游发生3次较大暴雨,冷暖气团交绥锋面长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中下游出现面积广、历时长的降雨。7月间交绥锋面在长江南北两岸,暴雨出现在长江南北,形成拉锯局面。7月中下旬长江上游连续发生较大暴雨,8月上半月暴雨主要在川西北及汉江上中游。这年汛期长江上中下游暴雨洪水相继遭遇,在上游洪水来到之前,下游湖泊洼地均已满盈,上游洪水东下时,宣泄受阻,且中下游又连续不断发生洪水,因此形成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中下游洪灾严重。干流从枝城、螺山、汉口到大通,均为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螺山、汉口、大通实测洪峰流量分别为78800m3/s、76100m3/s、92600m3/s。
【1981年洪水】洪水是由上游地区7月9~14日两次连续暴雨形成的。9~11日,岷江、沱江及嘉陵江中下游出现暴雨,12~14日,四川盆地腹地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在沱江、涪江及嘉陵江中下游,雨量集中,面积广,强度大,时空分配没有错开,致使顺江、沱江、嘉陵江洪水陡涨,嘉陵江沿线各站流量均为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值。其中北跨站7月16日出现最大洪峰流量44800m3/s,仅次于1870、1903年洪水,岷江高场7月14日洪峰流量25900m3/s,沱江李家渡洪峰流量17100m3/s,三江洪水倾泄入长江,相遇叠加,使长江上游干流河段水位猛涨10~20m,寸滩7月16日最高洪水位达191.41m,实测最大流量85700m3/s,为1870年以来的最大值;万县实测最大流量76400m3/s,居实测洪峰流量系列的首位;宜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0800m3/s,仅次于1896年,中下游因江湖水位较低且未降雨,故川水东下经江槽调蓄后水势大减,沙市最高洪水位44.67m,螺山时下河段均低于警戒水位。
【1998年洪水】为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洪水来得早,涨势猛,范围广。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后,鄱阳湖、洞庭湖水系连降暴雨,长江下游河段首先涨水,下游江槽和鄱阳湖最早滞蓄。至7月初,湖口、九江水位已超过1954年和历史最高水位。7月上旬以后,雨带北移至江淮地区和三峡区间,旋即又西移至金沙江、岷江、嘉陵江。长江宜昌以上地区暴雨洪水频发,7月中旬当长江上游洪水东下之际,洞庭湖四水及鄱阳湖水系又发洪水,上、中、下游洪水遭遇,中游城陵矾河段水位突破历史记录。7~8月,宜昌共发生流量达5×104m3/s以上的洪峰8次,为历年所仅见。浩大的上游洪水加上中游江段及两湖的满蓄,使长江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8月上、中旬,中下游各站相继出现历年最高水位。沙市水位45.22m;监利水位38.31m,高于1954年约1.8m;莲塘水位35.80m,高于1954年约1.9m;九江水位23.03m,高于1954年约1m;汉口水位29.43m,为1865年以来第二位,仅比1954年低0.3m,相应最大流量72300m3/s。大通最高水位16.31m,比1954年低0.33m,相应流量82100m3/s。洪峰流量
(1)洪水来源及组成
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地区分布与暴雨相应。洪水主要出现时间:鄱阳湖水系、湘江为4~6月;资水、沅江、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9月;金沙江下段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10月。宜昌以上洪水来源为: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及屏山至宜昌区间,其中,金沙江来水比较稳定,是宜昌洪水的基础部分;汉口洪水主要来源于宜昌以上区域,其次来源于洞庭湖、汉江及宜昌汉口区间;大通洪水主要来自汉口,其次为鄱阳湖水系及汉口大通区间。
长江流域的洪水,从范围看,可分为全江性和地域性两类。全江性洪水由范围广、历时长、多次暴雨所形成,干支流洪水严重遭遇时,形成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洪水,1931、1954、1998年及历史上的1560年洪水就是这种类型。地域性洪水指某一、二条支流发生洪水,常常是由雨强特大的地区性暴雨形成,这类洪水往往只给部分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对全流域影响不大。嘉陵江1981年洪水、乌江1964年洪水、汉江上游1983年洪水及下游1958年洪水均属这种类型。
【宜昌以上3O天洪水组成】宜昌3O天多年平均洪量为897.37×108m3,其中金沙江屏山洪量占宜昌的31.97%,岷江高场、嘉陵江北碚各占19.1%,乌江武隆占10.1%,其余部分来自屏山——宜昌区间。
【螺山以上60天洪水组成】螺山60天洪量多年平均为2075.65×108m3,其中,宜昌以上洪量占螺山的71.8%,小于宜昌与螺山面积比的77.7%,是螺山洪水的主要来源地。宜螺区间来量,则以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为主,四水4个控制站60天洪量占螺山的23.1%,大于相应的面积比16.1%。1954年大洪水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宜昌60天洪量占螺山的64.0%,小于相应面积比和多年平均情况;而洞庭湖四水60天来量占螺山的29.0%,远大于面积比和多年平均情况。1981年大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宜昌60天洪量占螺山的83.7%;洞庭湖四水仅占13.3%;剩余区间洪水则主要来源于清江和洞庭湖区间。
【汉口以上60天洪水组成】宜昌站控制面积占汉口站以上控制面积的67.6%,而宜昌站60天洪量却占汉口站60天洪量的70.7%,是汉口以上洪水的主要来源。洪水主要来源于上游的1981年,宜昌洪水来量达到77.4%,而洪水主要来自宜昌——汉口区间的1954年,宜昌洪量只占60.7%,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宜昌——汉口区间来量则以湘、资、沅、澧四水为最多,多年平均洪量占汉口60天洪量的16.37%,略大于面积比;但1954年四水来量占汉口总水量的23.8%,远大于其面积比;而1981年却仅占11.1%,又小于其面积比。汉江皇庄控制站面积占汉口以上面积的9.55%,洪量占7.89%,一般小于其面积比。汉口其余洪水来源于清江等区间支流。
【大通以上60天洪水组成】汉口以上流域面积占大通站以上面积的87.25%,控制了大通以上大部分面积,是大通站洪水的主要来源。汉口站最大60天洪量占大通站最大60天洪量的83.00%,略小于面积比。鄱阳湖水系赣、抚、信、饶、修五水相应洪量占12.11%,汉口至大通干流区间洪量占4.89%,均略大于面积比。1981年中上游洪水,由于鄱阳湖水系洪水较小,汉口洪量占91.09%,鄱阳湖水系洪水总量仅占5.37%;1954年鄱阳湖发生特大暴雨,但上游来量较小,汉口站洪量仅为大通的76.06%,小于面积比约10%,汉口——大通干流区间占15.32%,约为其面积比的3倍。
(2)中下游历史大洪水
据统计,长江干流自唐代至清代近1300年间,发生洪灾230余次,平均约5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沿江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788年洪水】四五月份流域上下游均有“大雨时行”的描述,六七月降雨强度较大,范围较广。6月上旬皖南等地发生暴雨,中下旬暴雨向湘鄂西部及贵阳一带移动,长江以南许多滨湖地区被淹。7月暴雨集中,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洪水骤涨,渝宜区间又遭暴雨,造成宜昌严重的洪水。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地区又普降大雨,与上游洪水遭遇,荆江一带发生严重洪灾。
【1860年洪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金沙江下游、岷江及宜宾至宜昌南岸广大区间出现特大暴雨,屏山县城被淹。乌江、三峡区间、清江、荆江一带又降大雨,洪水猛涨,宜昌出现前所未有水灾,藕池口溃决。
【1870年洪水】6月间,长江中下游连续降雨,江水上涨,底水较高,河湖满盈。7月初雨区逐渐扩大至四川地区,7月中下旬特大暴雨笼罩于大巴山南坡及重庆至宜昌之间,有“狂风雷雨,连日不息”、“雨如悬绳,连七昼夜”等形象描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洪水汇合后,致使嘉陵江下游洪水暴涨,合川几乎全城被淹。与此同时,长江江津以上江水盛涨,与嘉陵江洪水相遇,重庆以下出现罕见大洪水,再加上乌江及三峡区间大洪河、龙溪河、磨刀溪、小江等支流洪水汇入,水势猛增,渝——宜间沿江城镇均大水入城,其中丰都全城淹没。最高洪水位:重庆197.51m,万县156.20m,宜昌59.50m;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00000m3/s、108000m3/s、105000m3/s )。川江洪水在宜昌出峡谷后,进入长江中游丘陵平原河道,一泄千里,荆江地区松滋溃口,公安全城淹没,数百里洞庭与辽阔的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淹没面积约3×104km2。汉口最高洪峰水位27.55m。
(3)实测洪水
【1931年洪水】7月,长江广大地区普遍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降雨一个月,降雨强度大,7月份的雨量超过常年同期雨量两倍以上,江湖洪水满盈;继而,雨区转向长江上游,8月1~10日大面积暴雨使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发生大水,其中岷江洪水最大,川水东下与长江中下游洪水相遇,荆江大堤下段溃决,沿江两岸一片汪洋,灾情惨重。汉口8月19日最高水位达28.28m。
【1935年洪水】为区域性洪水。洪水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地区、清江、澧水和汉江。7月上旬,鄂西、湘西北山地发生特大暴雨,暴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而集中。7月3日至7日,雨带主要位于湘西北——鄂西山地东侧,雨带南北长、东西短,200mm暴雨等值线笼罩了湘、鄂、豫3省,面积约12×104km2,且有南北两个中心:南部中心五峰的雨量为1281.8mm,北部兴山暴雨中心雨量为1084mm。五峰站3天暴雨达1076mm,为长江流域3天点暴雨的最高记录。此外,在汉江堵河、丹江支流另有两个相对较小的暴雨中心,日雨量达300mm。由于暴雨急骤,致使三峡地区、清江、澧水、汉江洪水陡涨。最大洪峰流量:澧水三江口站为30300m3/s,清江搬鱼咀站为15000m3/s,汉江干流丹江口站为50000m3/s,为这些支流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7日,宜昌最大洪峰流量为56900m3/s,虽不算太大,因与清江、澧水、汉江洪水遭遇,短时段洪量集中,洪水来势凶猛,荆江大堤得胜台溃决。由于宜昌虽峰高而量相对较小,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溃口水量和灾情远比1931年小。
【1954年洪水】6月长江中下游发生3次较大暴雨,冷暖气团交绥锋面长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中下游出现面积广、历时长的降雨。7月间交绥锋面在长江南北两岸,暴雨出现在长江南北,形成拉锯局面。7月中下旬长江上游连续发生较大暴雨,8月上半月暴雨主要在川西北及汉江上中游。这年汛期长江上中下游暴雨洪水相继遭遇,在上游洪水来到之前,下游湖泊洼地均已满盈,上游洪水东下时,宣泄受阻,且中下游又连续不断发生洪水,因此形成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中下游洪灾严重。干流从枝城、螺山、汉口到大通,均为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螺山、汉口、大通实测洪峰流量分别为78800m3/s、76100m3/s、92600m3/s。
【1981年洪水】洪水是由上游地区7月9~14日两次连续暴雨形成的。9~11日,岷江、沱江及嘉陵江中下游出现暴雨,12~14日,四川盆地腹地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在沱江、涪江及嘉陵江中下游,雨量集中,面积广,强度大,时空分配没有错开,致使顺江、沱江、嘉陵江洪水陡涨,嘉陵江沿线各站流量均为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值。其中北跨站7月16日出现最大洪峰流量44800m3/s,仅次于1870、1903年洪水,岷江高场7月14日洪峰流量25900m3/s,沱江李家渡洪峰流量17100m3/s,三江洪水倾泄入长江,相遇叠加,使长江上游干流河段水位猛涨10~20m,寸滩7月16日最高洪水位达191.41m,实测最大流量85700m3/s,为1870年以来的最大值;万县实测最大流量76400m3/s,居实测洪峰流量系列的首位;宜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0800m3/s,仅次于1896年,中下游因江湖水位较低且未降雨,故川水东下经江槽调蓄后水势大减,沙市最高洪水位44.67m,螺山时下河段均低于警戒水位。
【1998年洪水】为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洪水来得早,涨势猛,范围广。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后,鄱阳湖、洞庭湖水系连降暴雨,长江下游河段首先涨水,下游江槽和鄱阳湖最早滞蓄。至7月初,湖口、九江水位已超过1954年和历史最高水位。7月上旬以后,雨带北移至江淮地区和三峡区间,旋即又西移至金沙江、岷江、嘉陵江。长江宜昌以上地区暴雨洪水频发,7月中旬当长江上游洪水东下之际,洞庭湖四水及鄱阳湖水系又发洪水,上、中、下游洪水遭遇,中游城陵矾河段水位突破历史记录。7~8月,宜昌共发生流量达5×104m3/s以上的洪峰8次,为历年所仅见。浩大的上游洪水加上中游江段及两湖的满蓄,使长江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8月上、中旬,中下游各站相继出现历年最高水位。沙市水位45.22m;监利水位38.31m,高于1954年约1.8m;莲塘水位35.80m,高于1954年约1.9m;九江水位23.03m,高于1954年约1m;汉口水位29.43m,为1865年以来第二位,仅比1954年低0.3m,相应最大流量72300m3/s。大通最高水位16.31m,比1954年低0.33m,相应流量82100m3/s。
免责声明:《长江流域洪峰流量》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相关新闻
| 评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