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宁夏古灌渠

更新时间:2014-06-29 16:36:44 来源: 作者: 浏览:1154次 评论:0

导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的引黄灌区。当年曾实行大规模屯田,“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东汉也在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大型灌区的兴建《魏书.刁雍传》载:在富平(今吴忠县西南)西南三十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灌溉河西..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的引黄灌区。当年曾实行大规模屯田,“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东汉也在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大型灌区的兴建《魏书.刁雍传》载:在富平(今吴忠县西南)西南三十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灌溉河西农田。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薄骨律镇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并开渠四十里,下合旧渠,灌田四万余顷,史称艾山渠。《水经注》记载,黄河自青铜峡以下还可东分水,灌溉农田。唐代宁夏引黄灌区有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北宋前期宁夏一度为西夏政权所在地。《宋史.夏国传》载:今银川、灵武一带有唐徕渠、汉延渠,无旱涝之忧。1032年至1048年还曾修建长三百里的李王渠,大约是艾山渠的重建。元代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曾修复宁夏灌区。明清以来灌区的发展明代除利用旧渠外,有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是唐徕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以上在今卫)、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宁)等渠名出现。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大清渠,灌溉唐徕、汉延二渠之间高地。雍正四年(1726)开惠农渠,取水口在汉延渠口下游,灌溉汉延渠以东地区。同年又开昌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至黄河间的滩地。以上三渠和唐徕渠、汉延渠合称河西五大渠。民国年间,宁夏灌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和青铜峡上游的中卫、中宁区。据1936年资料,共有支渠近三千条,干渠总长二千六百多里,共灌田一万八千顷左右。1958年开始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60年代中期建成后,宁夏灌区又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独特的水工和灌溉技术宁夏水利沿袭两千多年,其原因除有黄河的方便引水条件外,还由于创造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水利技术。在引水工程中采用无坝取水,多用分劈河面约四分之一的叠石长坝导河水入渠。闸前渠道也很长,临河一侧建有泄水堰闸。支渠以下渠口多为分水涵或闸门,称为陡口。不同高程的渠道相交多建木渡槽,称为飞槽。横穿渠道的泄洪和退水涵洞称作阴洞、暗洞或沟洞。渠道疏浚时,常使用埽工封堵渠口,即今之草土围堰。工程岁修时,采用埋入渠底的底石作为渠道清淤的标准。用木制水则测水位。入冬后,以埽堵塞渠口,称“卷埽”。来年清明征夫岁修淤,立夏则撤埽“开水” 。开水后,先关闭上游支渠斗口逼水至“梢”(渠尾),名“封水”。上游各斗口仅留一二分水,名“表水”。水至梢后,就自下而上逐次开渠浇灌,灌足后再逼水至梢,重新进行一轮封、表、灌。大致立夏到夏至轮水浇夏田,二轮水立秋至寒露浇秋田,三轮水自立冬至小雪为冬灌,用以提高土壤墒情,预备来年春耕。夏秋两作能及时浇三四次就可以丰收,如农田起碱时,有时于春秋开水洗碱,或三四年中种稻一次冼碱。

免责声明:《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宁夏古灌渠》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