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堤防工程

更新时间:2014-06-29 16:34:26 来源: 作者: 浏览:1433次 评论:0

导读:我国著名堤防工程发布时间:2006年04月06日 访问人数:1444字体:大中小 打印 HuangheDadi黄河大堤(YellowRiverDike)专指黄河下游堤防中的临黄堤全长1371.22km,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黄河下游河道是一条地上河,历史上两岸堤多次决口改道,改道最..

我国著名堤防工程

发布时间:2006年04月06日       访问人数:1444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HuangheDadi

黄河大堤(YellowRiverDike)专指黄河下游堤防中的临黄堤全长1371.22km,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黄河下游河道是一条地上河,历史上两岸堤多次决口改道,改道最北边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边经淮河人长江,泛区达25万km,。按现在的地形地物状况,黄河大堤的保护范围为12万km'。

修堤技术的发展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已逐步形成。当时诸侯各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史记"齐世家》),提出了“无曲防”的禁令。到了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指出:修堤的时机以“当春三月”最好。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其他季节都不宜施工,因为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到了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进行修建。在堤防施工方法和修堤质量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明代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提出:“凡创筑堤必择坚实好土,毋用浮杂泥沙,必干湿得宜;燥则每层须用水洒润”。在取土方法和地点上认为“必于(堤身)数十步外平取尺许,毋深取成坑致妨耕种,毋使近堤成沟,致水浸泛”。到了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了“五宜二忌”。五宜是:一是“勘估宜审势”,要选择高的地方修堤,节省土方,堤线要顺直。二是“取土宜远”,要求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防止讯期堤根行溜。三是“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饿实。四是“硪工宜密”。五是“验水宜严”,硪实后以铁锥穿孔,依灌水多少确定合格与否。二忌是:“忌隆冬施工”,“忌盛夏施工”。

1949年以来,黄河大堤工程在修、防、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修堤方面,逐渐由人力施工发展为机械化施工;在管理方面,已开始由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展为以专管为主,群管为辅的管理模式。

现状黄河下游在历史上多次改道。现河南兰考东坝头和封丘鹅湾以上的大堤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在民埝础上陆续修筑的,已有140多年历史。到20世纪末,黄河大堤状况已大有改进。

堤线长度黄河下游计有各类堤防总长2291km,其中临黄堤1371.227kmo

(1)右岸临黄堤。右岸临黄堤计长624.248km,自上而下为:①孟津堤,自孟津牛

庄至和家庙,长7.600km。②自河南郑州市的邝山脚下,经中牟、开封、兰考及山东东明、荷泽、鄄城、郓城、至梁山国那里,长340.183kmo③东平湖河段梁山国那里至东平青龙山的10段河湖两用堤及山口隔堤,计长19.325km。④从济南市郊区宋家庄经历城、章丘、邹平、高青、博兴至垦利县二十一户,长257.140km。.

(2)左岸临黄堤。左岸临黄堤计长746.979km,自上而下为:①自河南孟州中曹坡,

经温县、武陟原阳至封丘鹅湾,长171.051km。②贯孟堤,自封丘鹅湾至吴堂,长9.320km。③太行堤,自长垣大车集至苏东庄,长22.OOOkm。④自河南长垣县大车集经濮阳、范县至台前张庄,长194.485km。⑤自山东阳谷陶城铺经东阿、齐河、济阳、惠民、滨州至利津四段,长350.123km。

堤防标准

(1)防洪标准。临黄大堤的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22000M3/s的洪水。艾山以下大堤为防御11000m3/s洪水。

(2)堤防超高。由风浪爬高加安全加高决定。黄河大堤为1级堤防,安全加高采用lm,风浪爬高根据各河段河道宽度、风速等进行计算,采用的堤防超高见表。

河段

计算采用河道平均宽度(km)

风浪爬高(m)

安全加高(m)

计算超高(m)

采用超高(m)

沁河口京广铁桥

7

1.17

1

2.17

3

京广铁桥一东坝头

10

1.32

1

2.32

3

东坝头一高村

20

1.67

1

2.67

3

高村一艾山

8

1.23

1

2.23

2.5

艾山一前左

5

1.05

1

2.05

2.1

注:考虑高村以上要通过超标准洪水,超高采用3.Omo

(3)大堤断面。堤防断面采用典型断面稳定分析与经验相结合的办法拟定。堤顶宽度除满足稳定要求外,还考虑防汛抢险交通需要。现行的断面标准是:艾山以上顶宽平工段9m^-lom;险工段,llm^-12m。临、背河堤坡1,3。艾山以下顶宽平工段7m-8m;险工段9m^-lom。背河堤坡1,3,临河坡1,2.5-1,-3.0。堤高一般7m-10m,高的达14m,

为了满足渗透稳定要求,平工段浸润线一般按1,8,险工段按1,10,不足时加修后戗。戗顶高出背河堤坡浸润线出逸点1.0m,戗顶宽4m-6m,边坡1,5,有的地方修多级后戗。

大堤加固黄河下游大堤是经历代培修的,土质较差。1949年以后,施工质量有很

大提高,修堤土料、含水量均有严格要求,规定干容重为14.7kN/m3。但由于堤线长,加修频繁,又多系群众性施工,常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因此历次洪水时堤基往往出现严重的渗水或流土现象。加固堤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锥探压力灌浆、抽槽换土、加黏斜墙和铺盖、沙石反滤、减压井、修筑前后戗放淤固堤等。利用黄河水流含沙量大的特点放淤固堤,是加固黄河大堤的一项有效措施。采用的方法有自流放淤、提水放淤、简易吸泥船放淤、泥浆泵放淤等。自20世纪70年代大力推乎六扶来,至2000年,已经开辟淤区的堤线长度为755.6km,对巩固堤防起到了显著作用。

大堤险工在大堤经常靠溜的地方修有险工。过去多为秸料埽,20世纪50年代全都石化,至1999年底共有险工工程长度312.22km。

1950年以来,黄河大堤经过3次大规模加高加固,20世纪末进行第4次修堤,至1999年,共完成土方10.36亿m3。通过处理隐患、捕捉害堤动物等,使堤防抗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WuweiDadi

无为大堤(WuweiDike)中国长江下游主要堤防。位于长江左岸安徽省巢湖市境内,上起无为县果合星,下至和县黄山寺,全长124.2km,是巢湖流域平原圩区的防洪屏障,保护面积4520kmz,保护着无为、和县、庐江、含山、肥东、肥西、舒城及合肥市、巢湖市等7县2市的600多万人口、28.5万hm2耕地及交通、电力、军工等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

大堤为1级堤防,以长江1954年洪水为防御标准,主要控制水位大通为17.lm,芜

湖为13.4m,马_鞍山为12m,设计洪水位为16.46m-12.92m,

无为大堤历史悠久,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为大堤防洪能力很低,稍遇大汛,即溃堤成灾。1954年大堤安定街溃口,保护区的9个县、市全部受淹,受灾面积28.5万hm2,受灾人口500多万人,粮食减产63.2万t,人民财产损失极其惨重。大堤纵跨铜陵、黑沙洲和芜裕3个河段。河道长度为143.5km,河道平面形态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河势变化较大。大堤外滩一般宽200m-1000m,最宽达9km,局部堤段外滩在200m以内,近75%的堤段堤外筑有民堤,绝大多数堤段主要靠民堤挡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无为大堤进行了除险加固,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大堤进行了加固处理,截止1999年底,共完成土方填筑2276万m3、锥探灌浆120km、干砌块石11.9万m3、抛石92.7万m3.涵闸加固80座、防汛公路114.5km、通信线路178.6km、房屋拆迁24.2万m2、征用护堤地109hm2,使大堤的防洪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

截至1999年底,大堤堤顶高程已超过设计洪水位1.5m-3m。大堤上游丘陵区10.lkm堤段堤顶宽度6m,临水坡1:3,背水坡1:4;下游平原区堤防堤顶宽度5m-14m,临水坡为1:2.5—1:4,部分堤段背水坡设有顶宽3m-5m的压浸台,平台以上堤坡为1:2.5—1:3,平台以下为1,3-1:5。在总长度9.5km的3个重点大堤背水侧,回填宽30m—40m、厚lm—2m的压渗盖重,堤临水侧回填宽50m—65m、厚1.5m—2m防渗铺盖。大堤所处河段河道护岸工程长度44.2kmo大堤沿线建有各类穿堤建筑物44座。

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大堤经受了严重考验,没有决口,但出现大小险情数十处。根据1999年一2000年的地质勘探成果分析,大堤的抗渗稳定性仍显不足,岸坡冲刷破坏依然存在,沿线穿堤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大堤的防洪能力与保护区的防洪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了确保保护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按照堤防设计规范,仍需对堤顶高程不够的堤段进行加高培厚及基础防渗、堤身隐患处理和穿堤建筑物及其与堤身结合部位进一步进行加固。

TongmaDadi

同马大堤(TongmaDike)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左岸安徽省安庆市境内的重要堤防,

南临长江,东傍皖河,上接湖北省黄广大堤末端段窑,下抵怀宁县官堤头,全长约173.4km,其中长江段堤长138km,皖河段堤长35.4km。

大堤保护区内面积2310kmz,包括安庆市宿松、望江、怀宁、太湖4县,保护总耕地面积18.67万hmz,人口240万,其中安徽省境内耕地面积9.47万hm2,人口124万.

是安徽省粮、棉、油和水产养殖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新的合九(合肥至九江)铁路和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横贯保护区。大堤同时也保障湖北省黄广大堤保护区的安全.根据保护区的重要性,大堤被定为2级堤防。

同马大堤所在地区原是先秦时期的古彭蠡,洪水时江湖一片,枯水期则洲汉分歧,茫茫九派,为禹贡所称之“九江”。后由于江道南移及长时期泥沙沉积,江湖分离,形成大片沼泽地、洼地。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历经80年,自上而下依次建成同仁堤、马华堤等小堤,曾多次决口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圩、并圩形成同马大堤雏形,但防洪标准低,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时,多处

发生漫溢性决口,后经多次建设,堤线延伸至怀宁县官坝头,1963年正式命名为同马大堤。

大堤在修筑过程中,主要沿堤线附近取土填筑,土质不均一,又经多次加高培厚,填土密实度也不一致,部分堤段或堤身存在较强透水性,有些堤段堤基表层黏性土覆盖层较薄,或为深厚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层(或砂性土、黏性土互层),其抗渗能力较差。汛期出现的大部分险情与堤身填筑质量有关,多表现为堤身散浸、堤脚软化、大堤背水侧沼泽化、压浸台冒水、冒砂等。堤基的地质条件不良引起的险情,多表现为在堤背水侧一定距离以外冒水、冒砂,甚至形成管涌破坏。长江流经同马大堤呈藕节状,迎流顶冲段和顺流冲刷段累计长近100km,主流深泓逼岸,造成江岸崩塌、窝崩、滑坡,从而使堤防滩地变窄,形成险工段,危及堤身安全。由于受长江中上游152万km2流域面积的来水威胁,同时受下游洪水项托和境内皖河洪水影响,同马大堤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大堤设计洪水位在长江段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所制定的防洪标准控制,其主要控制水位九江为21.31m,安庆市为17.4m,段窑至皖河河口设计水位为20.89m一17.5m;皖河段按皖河50年一遇洪水水面线并控制潭子湖水位19.75m,官坝头至皖河河口设计水位为21.85m^-17.5m.堤身标准断面为堤顶超高设计洪水位以上1.5m,堤顶宽8m,堤背水坡比1,3,临水坡于堤顶下2.5m设宽6m平台,平台以下坡比放缓为1:5,堤后设宽30m压浸台。

大堤建设基本分为3个阶段;①1963年一1979年,主要进行堤身加培及穿堤涵闸建设;②1983年一1997年,主要进行包括填塘固基、反压平台、堤身培修、锥探灌浆、减压井、抛石护岸、涵闸加固、简易防汛公路等项达标建设;③1998年以后,主要进行部分堤段堤身、堤基防渗加固及护岸加固建设。通过第一、二阶段的建设,大堤堤身断面已基本达标,堤基防渗也进行了初步处理,堤身、堤基防御洪水的能力明显提高。但在遭遇1998年、1999年洪水时,险情仍时有发生,表明大堤尚未完全具备抗御设计标准洪水的能力。因此,依据大堤堤身、堤基的地质条件和汛期险情资料分析,以及岸坡崩塌的实际情况,决定进行以抗御设计洪水为目标的堤身、堤基防渗加固和崩岸防护加固工程建设。1999年一2000年,建成了部分堤段的防渗处理和护岸工程。新的堤身、堤基防渗加固措施的特点是,应用了垂直截渗墙和土工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崩岸防护加固则针对崩岸不同险情,分别采取了抛石护岸和铰链沉排护岸等形式。

JingjiangDadi

荆江大堤(JingjiangDike)中国长江重点堤防之一。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

陵矶长337km的河段,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称荆江。荆江北岸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迄监利县城南,长182.35km的江堤称为荆江大堤。荆江大堤是江汉平原防洪安全的屏障。保护53多万hmz耕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万一大堤溃决,江汉平原将遭受严重洪灾,武汉市也受到洪水的威胁。

发展简况史志记载,荆江大堤始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荆州刺使桓温筑金堤。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年一910年)修筑寸金堤。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荆州太守郑獬筑沙市堤;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御史都民望指令将黄潭的旧堤加以培修(今盐卡一带)。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荆南知府张孝祥延长寸金堤与沙市堤衔接。经两宋(960年一1276年)的扩建和培修,大堤初具雏形,但仍留有穴口。明代(1368年^-1644年),堤防有新的发展,金堤、李家埠堤、寸金堤、黄潭堤、文村堤、新开堤、周公堤等堤陆续相连,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堵塞郝穴。至此,自堆金台至拖茅埠长124km的堤段连成整体,当时称万城大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溃后,乾隆拨库银二百万两,调十二县知县负责修筑,堤身得到加强。1918年改名“荆江大堤”。由于荆江河道的演变,洪水位逐渐增高,从16世纪以来水位已增高4m-5m,直至1949年荆江大堤十分薄弱,汛期险情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力加固荆江大堤。1951年联堆金台至枣林岗8.35km的阴湘城堤。1954年大水后,自拖茅埠至监利城南50km堤段划为荆江大堤,全长182.35kmo

历史溃口1949年以前,荆江大堤堤身单薄,堤质很差,大水年多次溃口成灾。据史料,自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1949年的390年间,大堤溃口为36次,尤以

1788年、1931年、1935年的灾情最重。1935年7月洪水,沙市最高水位43.97m,荆江大堤德胜寺、麻布拐等处溃口,虽都不是险段,但死伤人数仍以万计。

荆江大堤加固1949年沙市最高水位44.49m,发生较大险情共达数百处,1954年沙市最高水位44.67m;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险情约5000处。针对荆江大堤存在的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堤岸崩塌三大险情,1949年以来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加固。截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近1亿m3、护岸石方600多万m3,消灭各类隐患11万多处,植防浪林180万株,大堤得到初步巩固。设计标准定为:堤顶高程按沙市水位45m,城陵矶34.4m设计水面线,超高2m;堤顶宽,马家寨至文村甲、堆金台至枣林岗两段为8m,其余为12m;边坡1:4;堤身高一般lOm-12m,最高16m;险段堤脚设30m-50m平台;对沿堤背的沼泽洼地进行填塘固基,台宽loom-200m,填厚3m-4m;堤背17处重点渊塘用机船扬泥淤高,与附近地面齐平,填宽200m-400m;对迎流顶冲的堤段(共长约50km),进行抛石护岸,水下按1‘2.5抛护,平枯水位做护脚平台。通过以上综合加固措施,大堤抗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减轻大堤防洪负担,1952年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1998年长江大洪水时,沙市水位高达45.22m,虽然超过分洪水位0.22m,工程也未出现重大问题,因而未使用荆江分洪区,避免了分洪损失。

存在问题与展望荆江大堤保护面积广大,且堤身较高,万一溃决,广大的荆北平原将成泽国,还可能使长江断航,并威胁武汉市的安全。大洪水波突然冲泄,还将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灾害极为严重。大堤虽经30多年大力加培,防洪能力有所提高,但三大险情尚未根治。特别重要的是堤身很高,堤基复杂,堤身是1000多年逐渐累成,加之培修土料来源不足,进一步加高加固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单靠大堤防御洪水的标准仅约10年一遇;加上四口分流逐年减少,相对降低了大堤的防御洪水标准。在三峡工程尚未建成前,如发生超过10年一遇的洪水,即可能动用荆江分洪工程。同时,枝城站如发生超过80000m3/s的洪峰(约40年一遇),还无可靠对策来确保荆江大堤的安全,这也是长江防洪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为了保证荆江大堤和荆江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今后除继续大力加固大堤,进行河道整治外,亟须在上游干支流修建具有防洪效益的综合利用水库。三峡水库建成并发挥防洪作用后,荆江地区库堤联合运用,防洪标准可达100年一遇,并在遇到1870年的特大洪水时保证行洪安全。

HuaibeiDad!

淮北大堤(HuaibeiDike)中国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干流河道左岸干堤,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保护面积最大的主要堤防。西起颍河人淮口的颍上县饶台孜村,经淮南市属的凤台县、潘集区和蚌埠市属的怀远县、郊区、五河县境,东迄洪泽湖西侧泗洪县下草湾附近岗地。全长238.Okm,除东端12.Am在江苏省境内外,绝大部分在安徽省境内。淮北大堤西端与颖河左岸相接,在怀远分别与涡河左、右堤相连,组成淮北大堤涡西、涡东两大堤圈。保护区内有农田66.67余万hmz,居民560余万人;有阜阳市新工业区、凤台、怀远、蒙城、固镇、五河等城镇;涡西还保护淮南煤田新开发区,怀阜、濉阜、京九等铁路和平圩电厂,涡东还保护京沪铁路。

沿革1949年以前,正阳关以下淮河干流北侧,自颖河口至五河县城间,除凤台县城至平圩一段外,沿河已筑有堤防。但堤身低薄,堤高低于现淮北大堤2m多,顶宽仅3m,遇稍大洪水即溃决成灾。1950年10月中国政府政务院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按“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以防洪为重点开始有计划治理。1950年冬至1954年夏,对正阳关以下淮北堤防按防御1950年型洪水标准全面加高培厚,并将凤台董峰湖、怀远荆山湖两处洼地辟为行洪区,原两湖沿河堤防改为行洪堤;董峰河处干堤堤线退走永安坝、禹山坝;荆山湖处以新筑老王窑经郭(窝)洼至姚山的遥堤作为干堤。西淝河、芡河等入淮河口均建闸控制,使涡西的于堤连成一体。在涡东,自五河县城以下,沿河增筑干堤至南峰山潼河村,下接待柳圈堤、泊岗引河堆土区,将堤防延长至下草湾附近岗地封闭。1954年淮河发生大洪水,淮北干堤虽经大力防守,仍先后在涡西西禹山坝溃决,在涡东毛滩溃堤。汛后堵口复堤,并对淮河中游防洪工程进行全面规划。

规划和实施1955年编制成“淮北大堤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以防御1954年型洪水为标准,定正阳关设计洪水位为26.5m,蚌埠为22.6m(废黄河基面),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涡河口河段洪水安全泄量为10000m3/s,涡河以下为13000m3/s,把干堤培筑成淮北大堤。大堤横断面标准:堤顶高程超设计洪水位2m,顶宽lom;临水堤坡1,3,有60.2km长砌筑块石护坡;背水侧自堤顶向下每3m垂直高筑2m宽戗台,第1戗台以上堤坡1:3,以下堤坡1:5。堤线基本利用原干堤加高培厚,变动较大的:①在现淮南市潘集区汤渔湖洼地处,自芦沟起循洼地西侧经段家岗至郭洼新筑遥堤,原沿河堤防改称缕堤;1970年明确汤渔湖洼地为行洪区。②在五河县境内临北洼地北侧,自陈巷至后坂东新筑大堤,辟临北洼地为行洪区;原沿河堤防改称缕堤。③退建五河县境内毛滩、安淮、部台孜3段堤防。④在涡西堤圈内增筑西淝河左堤作为分格堤。淮北大堤土方工程于1956年汛前基本完工,1958年汛前全面建成。建成后的大堤堤身高度一般有7m,高的达llm。堤基堤身土质:涡西堤段多为粉质壤土或黏土,涡东堤段为松散粉土;其中沙基沙堤有9段,共长84.Am。

淮北大堤防洪能力受洪水来量大、河道泄洪能力小的制约,当淮河中游遭遇不同频率洪水时,须逐步启用行洪区,开放蓄洪区以至一般堤圈,以求保证淮北大堤堤圈以及淮南、蚌埠城市工矿堤防的防洪安全。几淮北大堤在遇1954年型洪水时(接近40年一遇),经动用行、蓄洪区后,能确保安全。更大洪水时,则须逐步放弃一般堤圈。

淮北大堤建成后,经逐年维修加固,加强管理,临水侧滩地有30m宽防浪林带,背水侧护堤地有20m宽经济林带,维护了工程完整。跨堤建有大中型水闸6座,小型涵闸20座,电力排灌站20处。1971年一1992年间,在涡西横贯堤圈开挖了茨淮新河,与其配套横贯涡东堤圈的怀洪新河,主体工程亦已于1999年基本完成。1983年起分期进行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采取填塘固基、导渗隔渗、护坡护岸,涵闸加固等工程措施;治理险工险段。堤防临水坡块石护坡累计长度有114km,河道崩岸近堤段已筑有块石护岸,堤防两侧护堤地内无水塘洼地,大堤防洪能力得到巩固、增强。大堤建成后历经1956年、1963年、1968年、1975年、1982年、1991年等较大洪水,均安全度汛,取得显著的防洪效益。

Bei』iangDad-

北江大堤(BeijiangDike)位于北江下游左岸的堤防,是广州市防御西江和北江洪水的重要屏障,国家一级堤防。堤防区保护人口约400万,耕地6.7万hm2,GDP1372亿元。大堤从北江支流大燕河左岸的骑背岭起,经大燕河河口清远市的石角镇,沿北江左岸而下,再经三水市的芦苞镇、三水市城区西南镇至南海市的狮山止,干堤全长63.34km,为减轻洪水对北江大堤压力和控制进人广州的流量,大堤设芦苞、西南两分洪闸,下接芦苞涌和西南涌两条分洪河道。大堤保护区是历史上洪水泛滥地区,除少部分丘陵台地外,绝大部分地面高程3m-7m(珠江基面),常处于北江、西江常遇洪水位以下。

沿革远在宋、明时期,这一带地域已开始筑堤防御洪潮。清远市的石角围(今北江大堤石角段)始建于明代,名为清平围。这些堤围至清初虽是分散未成为完整堤系,但已具一定规模,且其防护范围较广,关系到广州的防洪安全,清朝时由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

北江大堤成为完整堤系之前,防洪能力甚低,在1915年一1949年的35年间,有1915年、1931年、1947年、1949年等4次大洪水严重决堤致灾。经历了1915年大洪水水淹广州后,于1924年建成芦苞水闸(旧闸),以节制北江洪水经芦苞涌人广州,水闸最大分洪流量1200m3/so1954年12月,对从石角至狮山沿北江左岸的石角围、六合围、榕寨围、魁岗围、大良围、沙头围、量凿围等原是分散的堤围进行筑闸联围和全面整修加固,正式定名为北江大堤,并按防御1915年决堤洪水设计,石角站相应设计水位14.43m,堤顶超高0.5m,堤顶宽3m,提高7m-llm,堤顶以下2.5m处设置宽为2m的戗台,戗台以上临水坡1:2,以下为1:3,背水坡为1:3,工程于1955年2月竣工。为控制北江、西江洪水流经西南涌人侵广州,1957年建成西南水闸。北江大堤位置参见广州市防洪附图。1968年出现较大洪水以后,于1969年一1972年对北江大堤第2次整修加固,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915年部分归槽洪水,石角站安全设计流量18800m3/s,相应设计最高洪水位15.20m,堤顶宽扩至5m,堤顶超高仍为0.5m,并对部分堤身和堤基灌浆加固,以及对管涌、迎流顶冲的险段进行处理。

培修加固大堤虽经多次培修加固,但全堤线的超高和堤顶宽度不够,且有约30km长的堤基建在强透水层之上,堤基以及部分主流迫岸的堤段,每遇洪水,常出现管涌、冒沙和淘空堤脚崩坡等险情,为历年防汛抢险的重点。芦苞水闸稳定未能满足安全要求。1982年大洪水后,对大堤进行防洪能力鉴定,北江大堤在大力防守条件下,只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按规定,广州防洪标准应在100年一遇以上,北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与保护广州安全要求很不相称。1983年一1987年对北江大堤进行第3次较大规模的培修加固,大堤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石角站部分归槽设计洪峰流量18800m3/s,相应水位15.36m,各断面设计水位见附表。工程定为B级,防震烈度I级。培修加固工程主要项目有:①加高培厚大堤堤身。按设计水面线进行加高培厚,堤顶宽由原来的5m扩至7m-8m,个别堤段为砌石防浪墙,堤顶超高1.5m,背水坡1,3;临水坡于堤顶以下3m处设一戗台,宽3m,上部边坡1:2,以下边坡1:3。②对26km强透水层堤基和16km迎流冲顶的险段,分别采用填沙(土)压渗、减压井、贴坡反滤排渗,黏土截水槽、高压定向喷射灌浆防渗墙、加固挑流丁坝群和抛、砌石护坡等措施进行重点处理。③兴建芦苞新闸和加固西南水闸。芦苞新闸设计分洪最大流量为1200m3/s。对西南水闸进行闸基础固结灌浆处理,加厚水闸胸墙。改建原有涵闸和交通闸共47座,改建和新建防汛公路44km,完善照明、通信系统。北江大堤第3次培修加固工程于1987年10月竣工,并经过1994年6月西江、北江下游50年一遇洪水(1915年以来的第2大洪水)的考验。但北江大堤仍有一些险段未彻底处理,还未达到一级堤防标准,计划用10年时间完善达标加固。北江大堤属广东省水利厅直管工程,设有北江大堤管理处。1987年后改为北江大堤管理局。

Qiantangjiangha一tanggongcheng

钱塘江海塘工程(seawallworksoftheQiantangRiver)钱塘江临江海塘北岸起于杭州周浦乡社井,经杭州市、余杭、海宁、海盐、平湖至上海市的芦潮港,全长246km;南岸自萧山市临浦镇茅山闸,经绍兴、上虞(含曹娥江篙坝至河口的两岸)、余姚、慈溪、宁波镇海,全长346km。共计592km。其中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直接、间接管理的海塘为401km,北岸有73km属上海市管辖,南岸有118km属宁波市管辖。

沿革为防洪御潮,早在东汉就有土堤;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吴越王钱缪用竹笼盛石筑堤,堤前打木桩消浪;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有直立式干砌块石塘;至明清时期,又有改进。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黄光升在海盐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后经改进,用于杭州至平湖一线。石块用2mX0.66mX0.66m条石砌筑,表里纵横交错成“丁”字形,上、下层跨缝成“品”字形,迎潮面有收分呈鱼鳞状,塘身用汁米灰浆砌筑,桐油石灰麻丝嵌缝,再加铁件连结。塘基用长4m-5m、直径0.15m-0.20m、间距0.3m的木桩群呈梅花形布置,堤的前趾运用双排桩,中部、后部各为1排桩,塘前加筑坦水。塘身及其基础结构严密,用料讲究,成为钱塘江河口抗御涌潮的主要塘型。清康熙至乾隆末年,在杭州至尖山段兴建这种鱼鳞石塘共46.7km,其中大部分至今仍临水御潮。民国期间又兴建了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海塘。它们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对保护两岸千万亩平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以后,首先是对长年失修、前倾后仰、岌岌可危的海塘进行了堵缺、拆建、理砌、灌浆,修建坦水、护塘墙,加高塘顶,重建盘头、丁坝,抛筑消浪潜堤。在技术上重点解决了海塘基础防冲难题,试用过浇筑水下沥青混凝土、水下模袋混凝土、抛混凝土异形块和适用于钱塘江涌潮段直立式海塘的专用打桩机及打桩技术。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钱塘江河口段治江围涂过程中,自杭州至海宁新仓的67km河道宽度由2km—16km缩窄到lkm—5km,累计修筑了围堤长近400km,使老海塘外增加了2道一4道新的防线。

问题与措施无论是明清老海塘还是1949年后结合治江围涂新建的斜坡塘,都存在着底脚抗冲能力低,抗御百年一遇高水位和12级台风对应风浪能力不够,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未达国家标准的问题。1996年起,建设高标准的海塘(其中杭州市区为防潮标准500年一遇,大部分为100年一遇,有二线备塘的部分河段为50年一遇),其主要的工程措施是:

(1)底脚防冲。对明清老海塘受涌潮冲刷的地段,在坦水外加打12m长的钢筋混凝土桩,平顺段修丁坝,对以波浪越浪及波浪冲刷为主的河段建潜堤,对斜坡塘采用土工布充泥袋修围堰,挖掘机清除块石层后沉放小沉井(1m×1m×4m)作为连续防冲墙。

(2)堤身部分。对明清老海塘加宽平台,堤身在高、低潮位间水位变动部位增加土工布反滤层,减少附土流失。

(3)堤顶部分。加高加宽塘顶土埝,迎水面修筑浆砌块石或混凝土护面板,提高防浪能力。

钱塘江海塘的结构形式有3种,即①以明清鱼鳞重力式石塘为基础,塘前打桩(或筑潜堤、丁坝),塘后加筑护坡土埝的混合式海塘(见图);②新围垦区临江一线加建锚拉沉井防冲墙的斜坡式海塘;③钢筋混凝土双排连续板桩加水平抛石为基础,再在上面建重力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海塘。

利用明清鱼鳞石塘改造加固的海塘,既保存了古代建筑的基本风貌,又弥补了抗御涌潮、风暴潮安全标准不足的缺陷,使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发挥防洪御潮作用。

免责声明:《我国著名堤防工程》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