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微故事:趣谈"获奖"25-26||王金山

更新时间:2021-12-21 22:21:00 来源: 作者: 浏览:74次 评论:0

导读:纪实微故事(连载) 趣谈"获奖"(25) 《中国中医药报》,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报纸,每周三期,每期8大版,也是我们中医药界的行业报。我可谓是她的“铁杆作者”,每年在这个报纸上发稿数都超过30篇,且获得十几次优秀通讯员(作者)的称号。关于证书,一开始..

纪实微故事(连载)
趣谈"获奖"(25)
《中国中医药报》,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报纸,每周三期,每期8大版,也是我们中医药界的行业报。我可谓是她的“铁杆作者”,每年在这个报纸上发稿数都超过30篇,且获得十几次优秀通讯员(作者)的称号。关于证书,一开始没有,只是在报纸上登一下,有的因没有保管好,搬家时丢失了,现在只找到了这5张,也可从一个侧面证明我的勤奋以及对《中国中医药报》的感情及付出。
老实讲,我若将发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的文章全部收集一起,可出厚厚的一本书喽!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现在将发在这家报纸上的处女作找出来,供大家飨之。



《这个窟窿怎么补》是聚焦医疗欠款方面的话题,署名“益思”(我的笔名),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1996年8月30日头版头条上,后来许多家报刊文摘都予以转载。这是我首次给他们投稿,竟然一炮打响,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请欣赏优秀通讯员证书。

趣谈"获奖"(26)
《合肥晚报》,那时叫《合肥报》,每周三期小报,每期4版,无广告。那是在1979年7月20日,当时的《合肥报》发了我一篇小品文,题目叫《“两个”妈妈》,说的是一个妈妈将高考前的女儿当“宝”(百般伺候),后来其女儿“名落孙山”,同样的妈妈,却变成了另外一副嘴脸,不仅冷言热语讥讽女儿,且连吃饭也“克扣”了。一句话,笔者是抨击那些将考生考前当“宝”,考后轻视如草的家长。
这是我发在《合肥报》(现在的《合肥晚报》)上的“处女作”,当然非常高兴。要知道,当时能在《合肥报》上发篇“豆腐块”是非常的不容易,也是很有影响的事,为此,我还记得将小稿拿给了我们科室所有的同事看了。别看这篇不起眼的小稿,她的身上凝聚了我的两位师友以及发稿编辑的心血!我至今不会忘记,那篇小品文为啥署名“苗军”,原是以此感谢周根苗、张国军两位师友的。周根苗当时是《安徽青年报》副刊部编辑,现在是《安徽日报》主任编辑、作家,张国军当时是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现在是高级法官、作家。老实说,《“两个”妈妈》要不是他们的精心修改和润色,这篇小稿很可能“胎死腹中”。记得责任编辑何文著打电话跟我说,那篇小稿写得很不错,幽默、生动、耐读,还被上海《报刊文摘》转摘了呢!后来,我便在《合肥报》(合肥晚报)上屡屡发表“豆腐块”,也多次被评为“百佳作者(通讯员)”,同时也交往了陈乔华、丁梦林、白韦、袁汝学、童本清、王行、刘庆瑜、何文著、徐世平、吴达丽、曹军、陈军、廖且为等等编辑老师。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岁月无情,当我一翻到发在《合肥报》上的这篇已经黄透了纸张的小稿时,我便想起了《合肥报》,《合肥报》的一批老报人,给我修改文章的2位师友。

请品赏原稿内容。

请欣赏优秀通讯员(作者)证书,有几份证书因保管不善,搬家时丢失了,只能算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附《中药报》证书,一并欣赏。  

附《安徽工人报》(安徽工人日报)证书,一并欣赏。
请注意,这是《安徽工人报》创刊10年的一次评选,且盖有安徽省总工会的大印,算省级劳动模范呢,可我一点点没有尝到“劳动模范”的甜头,就算精神上享受了吧?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免责声明:《纪实微故事:趣谈"获奖"25-26||王金山》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