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与潜江治水

更新时间:2015-10-16 20:40:18 来源: 作者: 浏览:2003次 评论:0

导读:贺龙元帅与潜江治水 ★ 黄发晖 初秋时节,出差到位于潜江市东荆河畔的湖北省田关水利工程管理处,晨练时,漫步到东荆河大堤与田关河堤交汇处的田关闸旁,一大一小两个纪念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小碑上,“红军堤”三个大字格外显目,这是潜江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立下的..

贺龙元帅与潜江治水

    黄发晖

初秋时节,出差到位于潜江市东荆河畔的湖北省田关水利工程管理处,晨练时,漫步到东荆河大堤与田关河堤交汇处的田关闸旁,一大一小两个纪念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小碑上,“红军堤”三个大字格外显目,这是潜江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立下的“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仰视大碑,赫然耸现贺龙题写的碑文,“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字体遒劲有力,力透纸背。字里行间,无不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对在潜江创建湘鄂西苏维埃政权时的深切怀念和对水利事业寄予的无限希望。

抢筑“红军堤”

1930年2月至1932年8月,贺龙率部多次驻扎潜江。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他既运筹帷幄巩固和扩展苏区、粉碎敌人多次“围剿”;又积极传播革命真理,动员民众参加红军;同时,还身先士卒,带领红军战士防洪抗灾、抢筑堤防。1931年秋,从潜江汉江龙头拐分流的东荆河河水猛涨,田关地段溃口成灾。

据资料记载,当时,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救灾指挥部对溃口筑堤方案产生了分岐,有的主张在溃口处就地堵口复堤,这样可少毁几百亩农田,同时也可节省时间;有的主张在溃口以外退挽修筑新堤,理由是溃口处冲成了一个深潭,担心堵口复堤后基础不牢、容易滑坡。得知此事,时任红三军军长的贺龙与县救灾指挥部和红军驻地熊口区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一道,踏着泥泞小道来到溃口处,仔细了解溃口、灾情和救灾筑堤等情况。当得知退挽筑堤,需要占用近四百亩农田时,出生贫苦农民家庭的贺龙深知土地的珍贵,向水利技术人员和当地村民详细了解原址复堤的可能性和技术问题后。为了探明溃口处的地形,他毅然抢先跳下3米多深的溃口冲坑探摸地形,其他人也跟着下水。他与技术人员潜入潭底,探明可以在原地堵口复堤后,连声说“值得!值得!”就这样,统一了救灾指挥部的思想和行动。随后,贺龙即率九师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和2万多名民工们一道打响了堵口复堤的战斗。经过十昼夜的奋战,不仅筑起了一道3000米长的堤坝,而且保住了400多亩农田。周边群众无不感谢工农红军、感谢贺军长。这段堤后来被潜江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红军堤”。

2008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红军堤”列入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任潜江市政协副主席的程家弼先生满怀激情地写下一首缅怀诗——《贺军长田关探险》:“秋雨霏霏水渐寒,将军奋勇下深潭。筑堤堵口留功业,救困扶危百姓安。无限深情洒红土,一双铁臂挽狂澜。东荆河水载恩德,千里平原歌正欢!”

题词“红军闸”

潜江因水而名。清朝潜江知县史致谟在重刻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潜江县志》序中称:“潜邑以水得名,俗称芦茯河者,即潜水也。”

1958年至1960年,潜江大兴水利建设,将西荆河东段进行裁弯取直和扩挖,并连通东荆河,形成了一条联结长湖与东荆河的河道,取名为田关河。

为解决长湖地区排水问题,1959年冬至1960年春,潜江县政府(1988年撤县建市)组织在田关河与东荆河交汇年修建了一座设计流量180秒立方米的排水闸,因工程所在地正是当年贺龙组织堵口复堤的红军堤堤段,于是被潜江县政府命名为“红军闸”。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元帅闻知此事,于1960年4月20日向潜江县人民政府发来贺电,并为“红军闸”工程建设题词。同年,潜江县政府在“红军闸”北修建工程建设纪念碑,将贺龙元帅的亲笔题词镌刻其上。

免责声明:《贺龙元帅与潜江治水》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